作者: 宣雅
多幕話劇。作者胡可、胡朋等。最初發表在《人民文學》一卷5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50年出版。劇本通過趙鐵柱一家十三年的遭遇和趙鐵柱父子覺悟成長的過程,揭示出我國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尖銳矛盾,指出中國農民只有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革命,才能成長為自覺的革命者并走上解放之路。趙鐵柱的父親被惡霸地主強占去僅有的三畝水地,走投無路,喝礬而死。趙鐵柱一怒之下,放火燒了地主家,丟下妻兒逃走他鄉。十三年中,他經受了生活的種種磨難,始終生活在最底層,后來參加了八路軍,在黨的教育下成長為堅強的革命者。作者通過對趙鐵柱一家貧困生活的描寫,刻畫了他們不屈服于壓迫、不屈服于命運的堅強性格,正是這種性格,使他們日后成為剛毅、勇敢的革命戰士。趙鐵柱和趙石頭是劇本著力創造的兩個藝術形象。趙石頭同他父親趙鐵柱一樣,懷著仇恨參加了八路軍。他純樸、執拗,作戰勇敢卻十分莽撞,他要求參加突擊隊未被批準,就擅自行動,違犯了紀律,受到嚴厲的批評。在以后的戰斗中,他目睹了戰爭的嚴酷和戰友的犧牲,逐漸認識到嚴守革命紀律的重要性。作者以清晰的戲劇線索寫出了人物成長的過程,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趙鐵柱出場時已是一個八路軍的指揮員,讀者和觀眾從趙石頭的成長過程中,很自然地聯想到他的成長。兩個形象交相輝映,揭示了農民出身的戰士“在戰斗里成長”的革命道路。作者十分注意戲劇的結構,平凡的情節和人物,經過他的安排,產生了吸引人的懸念。趙老忠之死、趙鐵柱出走、趙石頭參軍以及后來的父子相認、夫妻重逢、全家團圓,作者安排得絲絲入扣,懸念迭起,也使劇情充滿傳奇色彩。作品也有一些缺點,趙鐵柱的性格發展還缺乏應有的表現;反面人物寫得有些簡單,有些場面安排得多余;語言缺少錘煉。小說曾被改編為同名影片。
上一篇:周魯俠《戰斗在滹沱河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袁志峰《戰猶酣》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