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路遙。發(fā)表于《當代》1980年第3期,后收入《1977—1980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以及路遙中短篇小說集《當代紀事》(重慶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作品描寫的是發(fā)生在1967年的一幕驚心動魄的悲劇。為革命事業(yè)奮斗了二十多年的縣委書記馬延雄,今天成了“死不改悔的走資派”,被關進了縣監(jiān)獄的一孔窯洞。“紅總”的造反派來這里對他拳打腳踢,臨走,又將幾十斤重的石炭壓在他傷痕累累的脊背上。當“紅總”要奪權建立“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需要領導干部時,他們又動員他出來亮相表態(tài),支持“紅總”。馬延雄為了對全縣人民群眾負責,拒絕對任何群眾組織表態(tài)。接著另一派群眾組織“紅指”也來“解放”馬延雄,而且立即把他搶走,轉移到石門公社。為了奪回他這個“走資派”,兩派群眾組織面臨著一場火併。就在這時,深受農(nóng)民群眾愛戴的馬延雄,又被荷鋤持锨的農(nóng)民團團圍住,他們要把他“農(nóng)管”起來,保護他的人身安全。馬延雄真誠地謝絕了農(nóng)民的好意,勸說他們各自回家。而他,頂著秋雨,踏著泥濘,拖著遍體鱗傷的身軀,夜行幾十里,回到正在通緝他的縣城,出現(xiàn)在剛剛呼喊著“活捉馬延雄”的禮堂門口。他主動做了一顆“豆子”,鉆進兩扇瘋狂旋轉的石磨中間,以自己的粉身碎骨,平息了這場要使許多人白白送命的武斗。作品氣勢宏大,筆鋒犀利,敢于觸及生活激流中矛盾沖突的核心,通過交叉重疊的矛盾,追尋時代風云變幻和國家、民族、人民命運發(fā)展的軌跡,著重表現(xiàn)在動亂的歷史年代,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犧牲自己,顧全大局,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悲壯氣概。文筆樸實雋永,深沉凝練,恰到好處地抒情議論,鏗鏘有聲,震撼人心。作品被評為1977——1980年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二等獎。
上一篇:姜嵐《情詩六首》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尹昌龍《驚濤》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