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尹昌龍
短篇小說。作者宋學武。發表于《青年文學》1984年第2期。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描繪了“我”對故鄉草甸子的深厚感情。小說以第一人稱“我”進行敘述。在返回故鄉的途中,“我”對妻子深情地講述了“我”的故鄉的草甸子上的故事。“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草有著特殊的感情,草香和草地都可以喚起“我”對故鄉遙遠而又親切的回憶。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故鄉有一片美麗的草地,“我”常常陶醉于它迷人的景色和香甜的氣息中。看守草甸子的是磕巴舅舅,他有點結巴,但脾氣和心腸都很好。他的手也巧,特別能干。磕巴舅舅的女兒——小草,還有“我”和大青哥哥特別要好,常常一塊在草地上玩。秋天,草割完了,曬干了,堆在院子里,于是,滿院都彌漫著干草的氣息。“我”長大了的時候,正是那些荒唐的歲月,善良的人們在草甸子上挖地造田,草甸子荒蕪了,磕巴舅舅孤獨地在那片凄涼的土地上轉悠。鄉民們餓極了,便掃來滿含著草香的鹼土,想法做著吃的。磕巴舅舅把最后一塊松軟的窩窩頭塞給了“我”,他餓死了。后來,“我”上城里去讀書,草地的日子也變得遙遠了,大青哥哥“娶”了個山東姑娘,小草則嫁給了一個民辦教師。他們在經歷了草地的歡樂之后,也嘗夠了世道的磨難。小說在對草甸子的描繪中,寫出了自然的美好景色和博大的奉獻,寫出了人和自然之間深厚的感情。在略帶惆悵的情緒中,“我”表現出了對故鄉、對故鄉土地上純真而善良的人們的懷念和熱愛。干草是一種寄托和象征,凝結了“我”對故鄉、對自然、對平凡的百姓的執著的感情。小說中的磕巴舅舅與草甸子互相襯托,體現了一種無私的品格、奉獻的熱忱和善良的心腸。小說在結構上以草甸子為中心,通過草甸子來展開對人與事的回憶和組織。小說的語言充滿著濃郁的詩意,誠摯、深厚、樸實。
上一篇:林道立《干校六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張達張博華龔政文《平凡的世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