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翔清《空空兒》全文|賞析|讀后感
〔清〕朱翔清
乾隆時①,兩江制府黃太保②,巡邊至鎮江府,舟泊京口③,忽失其項上所掛數珠。大驚,傳地方著令嚴緝,限一月內交出。縣官受命退,即飭役各處緝訪④,了無蹤影,無何限期已迫,追比俱窮⑤。令某焦思無策,乃離署微行,密訪數日,至句曲山后⑥,遇一韶麗女子,衣絳綃衣,弓鞋窄袖⑦,行絕壁間,采女貞于樹⑧,下上如飛鳥。異之,伺其歸,尾至溪邊,入一洞穴,某亦蹴入⑨,其中大可數畝,而幽折蛇旋,迥非人境。穴將盡,有茅屋數間,門外槿籬縈繞,一老嫗滌器于灶,見某訝曰:“是非某官耶? 何以至此?”某前揖具道來意。嫗微笑曰:“哦,想又是吾女與貴上人作劇耳⑩。此女憨態未改,致貴官惶急至此,自當懲之。但此時不知何往。姑請歸,明日當令送還,貴官于午前至報恩寺塔頂攜取可也(11)。”某悚然敬諾而出(12)。疾馳稟太保,太保不勝駭異。次日命副將某率兵往環塔,彀弓矢以待(13)。至日中,眾目睽睽,仰注塔上,忽見一道紅光,瞥如飛電,而數珠已掛于頂。一時,萬弩齊發,渺然如捕風影焉。于是令健卒梯而登,取珠下。珠上系書一封,題曰:“空空兒手緘。”以呈太保,折視,大略言其:“蒞任以來,挾威以擾士民,挾術以欺君上,挾勢以辱長吏; 以調察縱武弁(14),以羅織為腹心(15),以凌辱稱孤立; 濟貪以酷,行詐以權;身荷封疆之任,心懷鬼蜮之謀,一方偏罹茶毒; 而紳士無所控,科道不敢糾,故取公此物,聊以示警。若不速圖悛改,仍蹈前愆(16),即當取公首級,以為大吏者戒”云云。太保讀畢,毛骨悚然,其貪暴從此稍戢焉(17)。
【注釋】 ① 乾隆: 清高宗年號(1736—1795)。②兩江:江南與江西,今江蘇、安徽兩省。制府: 即制軍,總督的別稱。③鎮江府: 在今江蘇省。京口: 今鎮江。④飭(chi赤):上級命令下級。⑤追比:此指追查拷打,催促交納。⑥ 句曲山: 在江蘇句容縣東南。⑦ 弓鞋,古代婦女纏腳,形如弓,其鞋稱為弓鞋。⑧女貞: 植物名,可入中藥。⑨ 蹴: 此為追蹤之意。⑩作劇: 開玩笑。(11)報恩寺: 在江蘇江寧縣城南。(12) 悚(song聳)然: 恐懼的樣子。(13)彀(gou夠):使勁張弓。(14)诇(xiong兄去聲)察:刺探。 武弁(bian便):舊時低級武官。(15)羅織:羅織者,陷人于罪的人。(16) 悛(quan圈): 改。愆(qian千): 罪。(17) 戢(ji疾): 收斂。
【賞析】 本篇選自《埋憂集》卷二。《埋憂集》十卷,續集二卷,為筆記集,多記怪異奇聞,也寄寓著作者的身世之感。作者朱翔清,號梅叔,清末歸安(今浙江吳縣)人,終生不仕。黑暗的時代,人們總希望有除暴安良的俠士出現,文人騷客只能以筆為刀。懲戒貪官污吏的空空兒這一形象,便是作者憤世嫉俗借助小說幻設而成的理想。
失珠——微行——遇嫗——還珠——見書,構成此篇小說的基本情節。小說沒有從正面用墨刻畫摹寫空空兒,而是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從側面反襯人物形象,這是本文所以吸引人之處。文中涉及到空空兒形象正面描述的僅僅幾筆,衣著是如隱俠,舉止熟諳武功,“下上如飛鳥”,簡潔明了。這之后,作者并沒有再鋪陳下去,而是通過失珠和還珠兩個情節極力抒寫黃太保等人的腐敗無能和悚然的心態,進而反襯空空兒武藝高超、本領過人。
失珠,扣著一個“驚”字。“忽”,說的是眾人不備的情況下,黃太保脖子上掛的珠子被空空兒摘去。文章起先沒有點出此是誰所為,至“追比俱窮”,空空兒也沒有出現。但我們莫不知黃太保脖子上的珠子是被武林高手奪去了。這不僅使小說有了一個突兀險峻的開端,而且還為下文直接點出空空兒武藝之高作了一個鋪墊。還珠,重在一個“奇”字。環塔之下,“弓矢以待”,“眾目睽睽”,這時你不得不頗為空空兒擔心一番,正在你靜心凝神之際,“一道紅光”如飛電一樣閃過,小說中的眾人和你一樣沒有轉過神來,“珠已掛于頂”。那時盡管“萬弩齊發”,空空兒早已乘風而去,無蹤無影。黃太保等人只好駭異,只好哀嘆。這一摘一還,空空兒瀟瀟灑灑地耍了一個回合,你還在發愣之際,空空兒已躍然紙上,眨眼之間又轉到作者筆下,好似跟你一道笑觀黃太保等人的窘態。
失珠與還珠是從側面狀寫空空兒武藝之高、行舉之神,爾后又以一“空空兒手緘”淋漓盡致地痛斥黃太保,從另一角度刻畫了空空兒懲戒貪官,為民請命的高尚精神,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深刻入微。此又交待了“失珠——還珠”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使故事顯得自然巧妙,如行云流水。致黃太保書,譬若蛟龍擺尾,用排比鋪陳手法,歷數貪官劣跡,痛斥罪惡行徑,指明“取公此物,聊以示警”。義正辭嚴,淋漓痛快,其間蕩漾著一股動人心魄的凜然正氣。
也許有人覺得非空空兒手刃黃太保不可,方才顯得痛快,這種要求進一步發展的審美情緒有它的道理。然而當時的情況不允許作者這樣,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也阻止了他進一步刻畫空空兒這一形象,只是虛托空空兒懲戒貪官。空空兒的母親也覺得不應該“致貴官惶急至此”,還要懲罰女兒。空空兒也只是不滿黃太保“擾士民”、“欺君上”、“辱長吏”,對黑暗的封建社會沒有徹底的否定。作者最后也虛望黃太保收斂殘暴。這又從藝術之外幫助我們了解作者側面刻畫空空兒這一形象的原因。蓄意曲筆、側面反襯的筆法也是時勢使然。
上一篇:《爸爸的名字》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紙錢》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