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華《劉四老爹和漏斗巷與燈》全文|賞析|讀后感
郝志華
鰥夫劉四老爹死了,漏斗巷很是變了幾日天。白天人們臉上黑沉沉像夜里小巷黑沉沉的天。一時里,漏斗巷猶如失去了好多的東西,尤其是失去了劉四老爹斷夜就亮的朦朦燈光。
漏斗巷記得開初是沒有燈的,包括路燈。興許是它太偏僻的緣故,偏僻得足以使非漏斗巷所居之人把它遺忘或不復記憶,由此也足見漏斗巷的無聞之一斑了。
后來,有慈悲人想起還有一個漏斗巷,或許是漏斗巷出落了一個官人。漏斗巷就也有了燈,巷頭巷尾也就立起了燈桿兒,掛上了光亮的燈泡。一刻時,漏斗巷鮮活了起來,振得滿巷的老小精神了不少。
太陽出了又落了。
說來漏斗巷的人沒有幾個出眾,漏斗巷的路燈兒卻具有特異功能,飛了走了不見了。飛了走了不見了的路燈兒好幾次被幾個不認識的非漏斗巷所居之人——路燈管理所——捉了回來,安回原處。安回原處的路燈兒沒幾日又復不見了,頗具漏斗巷人倔犟的一面。后來,捉燈者就隨著燈兒一起消失了,偶爾的出現幾次,也顯出極大的不耐煩。漏斗巷的巷頭巷尾呆立著的兩根木桿兒就再也沒有放光的眼睛了。
沒有路燈的漏斗巷一斷夜又逢落雨,泥路就稀釋,就粘腳,油滑得防不勝防。唏哩嘩啦噼哩啪啦,時有路人滑倒聲夾雜粗嗓門的咒罵尖喉嚨的啼哭不絕于耳,常將劉四老爹從睡夢游思里拽回他的漏斗巷,拽回他的小木屋。
小木屋不大,且無可比擬的簡陋,居漏斗巷正中,由此向東走五十步可摸到漏斗巷的頭,向西走五十步可踩到漏斗巷的腳。它的主人劉四老爹也如它一般的簡陋,且如它一般的年齡。七十過半,有白須垂胸,飄飄然但不欲仙。
不曉得從哪一日開始, 劉四老爹的小木屋一斷夜就送出淡淡的燈光在巷子里飛散,直至太陽從東山露出很體面的頭臉暖著他老態的身子方見熄滅。春夏秋冬好幾個年頭,劉四老爹的小木屋站成了一桿路燈兒,不知扶正了多少無燈欲滑的腳步,也不知壯了多少因夜黑如漆而顫栗不止的心兒。這一切劉四老爹都看不見,不管是他生前還是死后。
劉四老爹總歸是死了。是白天死的,還是夜里死的,漏斗巷里有所爭論。但以小木屋燈光未熄為鑒,很多的人們斷言,是天不亮就翹了辮子的。但最為肯定最無異議的是,老爹一定是絆著凳啊椅呀之類的東西摔死的。
因為劉四老爹是個瞎子。
選自《小說界》88年第2期
【賞析】 一個偏僻的小巷,黑沉沉的夜,沒有一絲光亮,每逢落雨,泥濘的街道滑倒了這小巷深處居住的人們,詛咒聲不絕于耳。說起來這小巷中也曾有過路燈,但它又是命運多艱,有了又失去了。而不知從何時起,這小巷中的一間木屋里斷夜便送出了淡淡的燈光,直到太陽從東山露出很體面的頭臉方才熄滅。終于又有一天,這小木屋里的燈光也消逝了……
作者以深沉的筆觸敘述了這樣一個平凡甚至是平淡的故事。然而,當我們終讀全篇時,不禁為結尾處的神來之筆而心弦震顫:“劉四老爹是個瞎子。”這一筆,把整篇文章救活了,照亮了。當我們再一任心緒在作品中剪來剪去時,不能不驚嘆作者的匠心獨運,不能不驚嘆作品的立意不凡,一個見不到光明的人,卻無私地把光明送給別人,這一筆是作者構思的“支點”,是點睛之筆。
藝術創作上的“點睛之筆”,其神力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小仲馬自稱就因了劇終的那兩句臺詞而創作了《私生子》。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中記載了張僧繇為金陵安樂寺畫龍,點睛則龍乘云騰去……,這些藝術史中的軼聞傳說都生動地揭示了一個藝術真諦: 藝術有它生動的爆發點,而點睛之筆正是藝術的爆發點。藝術中的點睛之筆往往是作者營構的苦心凝聚,是作者靈感火花的閃爍,也是生活暗示給作家的一種思想的結晶。這一個點,藝術容量大, 有支撐整篇作品的作用。
微型小說在尺幅中要顯現生活的浪花波紋,敘事描寫又不能潑墨展開,太繁則冗長,失卻了“微”之特性; 太簡又單薄空泛,失卻了小說所以為小說的規范性。要在這有限制的藝術天地中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尋找這藝術的點睛之筆就十分重要了。那結局處出奇制勝的一筆,將使整個畫面大為生輝。
誠然,點睛之筆需融于藝術生命整體中才具有生命意義。龍有睛,才能點睛,蛇無足,再添足就不行了。藝術中的點睛之筆是作品層層鋪墊基礎上的升華,就像雷電需在烏云密布的天幕上才能發出耀眼的閃光。
這篇小小說見功力之處正在于小說作者為這精彩之筆作了層層鋪墊,先用渲染之法畫成了全龍,而后再作點睛。小說寫漏斗巷路燈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又從無到有的歷史,寫漏斗巷因沒有燈光照耀,走路艱難、怨聲載道的情況,都是從側面烘托出主人公驚人之舉的意義。作者始終把人物置身于一個對比度很強烈的背景中——那有眼睛之人,需要光明的照耀,卻不去管這路燈,寧可粗聲咒罵發泄而去;而當外界的嘈雜聲把劉四老爹從睡夢游思里拽回到漏斗巷時,這位年過七十的老人默默地為他人送出了淡淡的燈光。幾度春秋,不知扶正了多少無燈欲滑的腳步,不知壯了多少因夜黑如漆而顫栗不止的心兒。而這一切,劉四老爹生前死后都未看見——“因為劉四老爹是個瞎子”!
劉四老爹實在是太平凡了,可誰能不驚嘆這平凡呢?
上一篇:《豐碑》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劉晨阮肇》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