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延秀《紅色的布包》全文|賞析|讀后感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邊,有一間破爛的房子,歪斜的站在泥濘和荒草中間。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幾根樹干撐著。在離房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小路,穿過草叢伸入山中去。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而路過這里的人,總禁不住說道:
“這是誰家的房子呀?為什么這樣凄涼?”
十三歲的時候,我流浪到這里來,因為沒有錢,天又下著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這間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為這是絕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膽的把門推開,想走進去。當我的右腳,剛跨過腐蝕的門檻,一個老婦人驚愕的叫了起來:“呶呀?”
這使我感到又高興又驚奇,趕快用僮話輕輕的說:
“伯媽! 是我,落難人。想在你這里住一夜,可以嗎?伯媽!我沒有錢。”我說著,慢慢的摸進去。
“好娃娃! 你來吧!”她說,將我抱住,坐在爐邊的木樁上。
我走了一天,沒有吃飯,衣服也汗濕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懷中。她因為我是僮族,很高興問了我許多事情,也說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這是一個姓唐的,六十多歲的寡婦。她丈夫在的時候,靠賣柴草過活。生了個孩子,叫剛寧。剛寧剛剛四歲,她丈夫就患瘧疾死了。她就在給人縫針線、賣柴草的饑餓日子里,把孩子養大。她滿想靠著孩子度過晚年; 但是孩子剛剛十八歲,就被縣上抓去,用來堵擊當時北上抗日的紅軍。這樣’就永遠地埋葬了她的希望。為了不使他們受紅軍的影響,她也被強迫的集中在這一個偏僻的山谷里。
從此以后,她就常常關著門,流著淚,動也不動、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時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著什么似的,從破爛的窗框中,眺望著荒蕪的曠野……。后來,我朦朧的睡著了,不知道她在說些什么。
突然,我覺得她離開了我,便驚醒了。朦朧中,我看見她自己正從火爐中,扒出一顆火,吹燃著松香; 房子亮了起來。一對哭紅了的眼睛,黃瘦的、皺紋滿面的臉,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長頭發,使我很自然地感覺到,這是一個遭受苦難折磨的不幸的老人。她慢慢地,從玄色的破爛衣服中,掏出一個小紅布包來,正要把它打開,突然發現我已經醒來,正好奇地看著她,又急忙的把小包包收起來,只是看著我微笑著。
一種孩子的好奇心,使我走過去抱著她說:“
伯媽! 給我看看是什么! 我不要你的。”
她甩脫我的手,哄著我說:
“小娃娃看不得,看了會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 。”我頓著腳向她要,幾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的把拿著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的舉起來。后來,我和她講好: 不弄壞,不要她的,不告訴旁人,才給我了。
我接過小紅布包包,一層一層的解開。當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層的時候,她突然走到門口,用身將門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顫動著。顯然的,她怕我拿走這個東西。
“慢點呀! 慢點呀!狗崽兒,不要弄壞啦!”她見我解得很快,就喊起來。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層布包解完了,最后現出一個鮮紅的紙包,看見了一張很平整的紅軍用的一元鈔票,鈔票的后面;摺放著一張紅紙條。紙條上面,橫寫著歪歪斜斜的漢字:
“親愛的苗、瑤、僮、侗的同胞!
你們不知道我們是怎樣的人吧?讓我告訴你們,我們是工人、農民自己的武裝。是你們民族的真正的兄弟。為了你們,也為了我們自己,我們必須聯合起來! 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壓迫我們的敵人……
現在,我們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們這里住,用了你們柴草二十斤。謝謝你們! 此致親愛的敬禮!
中國紅×方面軍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剛剛看完這字條,她又忙著從我的手中搶過去。向我說:
“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講一講!”
于是,我把鈔票和我所知道的紅軍的情形告訴她。她聽了后,緊緊的抱著我,興奮地說:
“要沒有他們,我這小窩窩,早就倒下啦。”說完,她拿著燈,拉我到窗前,指著窗外的撐著房子的幾根大樹干說,“是紅軍給我撐的呀! 我的好娃娃,告訴我吧,他們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會,快樂地伸出一個小指頭,指著北邊,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說。但是,她還是很不滿足,又張著沒有牙齒的嘴巴問:
“他們甚么時候回來呀?”我沒有辦法回答她。等了一會,我鉆進她的懷里說:
“伯媽! 剛……剛寧哥哥,跟他們去就好羅!”
她沉默了一會,突然眼睛里充滿了淚……
夜深了。狂風掃著窗外的曠野,發出呼呼的嘯聲。一只老鷹,在古老的楓樹上,拍著翅膀“呦呦”的嘶叫著,好像在渴望著黎明的到來。
【賞析】 這篇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在于作品在表達特定的思想主題時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作品巧妙地設置了“紅色的布包”這一道具,并插入十三歲的“我”的一段經歷,由“我”引出這一道具,通過設疑、解疑的過程,不動聲色地揭示出了人民對當年紅軍的贊揚和懷念。當作品寫到“我”在睡夢中醒來,忽然“發現”老太婆的“神秘”的紅布包,并立即引起好奇心時,實際上也在讀者心中埋下了一個懸念; 而當寫到“我”終于能夠接過紅布包,并一層一層地解開時,讀者心中的懸念實際上也在隨之一步步解開; 作品就這樣成功地調動了讀者的注意力,并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作品為了避免在解“紅布包” 這個“疑”的過程中插入太多的補敘,以便不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因而在“紅布包”出現之前就作了一些必要的交代,老太婆講自己的身世,實際上是在為后面作鋪墊; 這樣,當紅布包的秘密一旦解開時,對老太婆如此珍惜這個紅布包人們便會有較深的理解。整個作品先是對“紅布包”作必要的鋪墊,接著是寫“紅布包”的出現,然后是解“紅布包”之謎,最后是寫由“紅布包” 引發的話題,這就是作品的整體結構的程序。由于作品結構是緊緊圍繞“紅布包”展開的,其中心比較集中,整個作品也顯得比較緊湊。
這篇作品另一個突出之點是很注意以景物描寫來暗示或升華作品主題。作品一開頭不惜筆墨,向人們描畫那偏僻的山谷、破爛歪斜的房子、山間草叢中的小路,為的是揭示老太婆的生存的環境。如果沒有某種信念的支撐,一個老太婆能在這荒涼凄清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嗎?那么這種信念又是什么呢?作品由此一下子把讀者的思考引向了深入。作品結尾之處的一段描寫也是有所象征的,狂風呼嘯的黑夜之中,鷹對黎明的渴望,使老太婆出自個人經歷而產生的對紅軍的感情得到了超越于個體意義的升華。
上一篇:《紅心火把》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約會》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