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難與易(diffculty and easiness),即困難與容易。困難,是不易克服的不利條件和阻礙事情順利發展的問題,是處境上的艱難,是工作中的困難,也指生活中的窮困;而容易呢,是指事情的完成不用費什么力氣或沒有什么困難,是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難與易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情境中,不同個體身上,難與易會相互轉化。難是在易的襯托下才顯示出它的難處,而易,也是在難的對比下,才顯得出它的容易來,他們共同存在于一切事物當中。
[析題]困難的內涵是很多的,既可以寫你在學習上的困難,也可以寫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既可以寫你在面對困難時的心態,也可以寫你在困難中的表現;而同樣,容易作為與困難相對的一個概念,也就體現在困難之中。如何讓困難的事變得容易?如何讓容易的事變得更容易?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的事也會變得困難?這些都是讓我們從更深入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面對困難要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從這些角度來進行思索,都可以寫出好的議論文。
[溫馨提示]困難與容易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要求作者對其進行關聯與綜合,對二者的關系進行闡述。作者不能只限于對困難與容易的表面認識,而要對面對困難與容易應采取的態度、方法有進一步的闡述。
思路導引
何謂困難?何謂容易?對于這一對概念,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認識。面對同一件事情,有人說困難,有人說容易,如一道數學題,可能高中生說容易,初中生就覺得很難,這是因為知識儲備的不同;面對同一個問題,看著特別難于解決,但是有人不怕困難,去做了,并且成功了,困難變成了容易,而有人面臨困難就退縮了,困難就真成了困難。
人們都是趨易避難的,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解決困難,將困難變成容易。
困難是如何產生的?困難可能就來自于我們 “怕困難” 的心態,也可能就來自于我們的懶惰,在懶與怕之中,再容易的事情也將會變成難的;困難也可能是來自于一些外在的不利因素。而容易,可能是表面上看起來容易,而實際操作中,卻發現其困難無比;也可能是因為心態上對于容易的忽視而導致困難產生。總之,困難是我們達到目的需要克服的因素。
困難是對于一個人意志的考驗,在對困難的挑戰中,人會越來越堅強;同樣,容易也是會麻痹一個人的精神的,在人們對容易的喜好中,人會變得日益弱小。因此,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二者的問題?我們是要正視困難還是逃避困難?我們要如何做?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好好探討的。
論點集錦
1.難與易是相對而言的,它們相互依存,沒有易也就無所謂難。
2.難與易是因人而異的。
3.說時容易做時難。
4.難可以使人得到磨煉。
5.識人易,識己難。
6.失足易,改過難。
7.創業難守業更難。
8.正確的方法能化難為易。
9.做難事要放松,做易事要謹慎。
10.勤奮難也變易,懶惰易也變難。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 (先秦)老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 (清)彭端淑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天下無易事,只怕粗心人。
—— (清)袁枚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毛澤東
※集中群眾的力量,就可以化難為易,化險為夷。
—— 葉劍英
※許多事情,想起來困難,做起來容易。
—— 〔英國〕約翰生
※艱難由懶惰生,苦楚由偷安來。
—— 〔英國〕培根
※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離成功不遠的時候。
—— 〔法國〕拿破侖
※很難說什么是辦不到的事,因為昨天的夢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可成為明天的現實。
—— 〔美國〕羅伯特
※最大的困難在于我們不去尋找困難。
—— 〔德國〕歌德
※一般而言,凡事起頭易,最難的該是最后階段的沖刺,能夠克服這一類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 〔德國〕歌德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
—— 諺語
[事實論據]
最簡單的卻是最重要的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有人問其中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出乎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
“幼兒園學到了些什么呢?…”
“我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其他獲獎者都有同樣的看法。
論題鏈接 ①學習②習慣③感恩張瑞敏的難與易
青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常用老子的一句話:“天下大事,必做于易;天下難事,必做于細”。抓 “易” 抓 “細” 就是海爾管理的靈魂。張瑞敏還曾提出:管理就是要反復抓,抓反復。 “反復” 是管理時間效應體現的最佳方法。張瑞敏還曾作出一個解釋:“什么叫不簡單?把簡單的事做好就叫不簡單;什么叫不容易?把容易的事做好就是不容易。” 這句話十分重要,他從企業價值觀的高度定性了成功的標準,這對海爾人做小事、做細事奠定了很好的認識標準。
張瑞敏在海爾倡導的 “日事日畢,日清日高”,“每天工作提高1%”,更是將 “易” 與 “細” 提升到操作的層面上。 “每天提高1%” 的要求是海爾提出的,很多傳統企業的口號往往是 “大干……”,“1%” 與 “大干” 的反差也許就是海爾超群的關鍵。
*窮和尚與富和尚
從前,四川有一窮一富兩個和尚。兩個人有次在聊天,窮和尚說他想到幾千里之外的南海去朝圣。富和尚說:“我很多年前就想買條船南下,都沒有成功,你憑借什么去?” 窮和尚說:“我有一個瓶一個缽,就可以去了。” 富和尚不以為然,心想窮和尚肯定是去不了的。可是不想第二年,窮和尚已經成功地從南海回來了,當他見到富和尚時,富和尚只有慚愧的份兒了。
自考的難與易
對于自考的看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不相同。有人一次能通過五六個科目,我曾對他說:“恭喜老兄又全部通過!” 可哪知人家并不領情,只是冷冷地說:“這沒什么,我并不覺得全過就特別高興。別人在高高興興地玩時,我沒有玩;別人休息時,我還在學習,通過考試是應該的。”
也有同學抱怨說:“自考真難,簡直要人半條命,這次報5科我都快累死了,可才通過1科,最氣人的是居然有一科考59分。唉!” 這些人平時不用功,只有臨到考試才臨時抱佛腳,能不失望嗎?這就是不同人對自考的難與易認識不同的根本所在。
*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頓
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 “知識在于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得幾何學后,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得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鉆研笛氏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然后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
有人曾請教牛頓為什么能夠成功,他說:“別人用一倍時間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的時間去做。”“我也是一直想,想,想。”“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他秘訣,唯有勤奮而已。” 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 這些話多么意味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獻身的精神,勤奮地創造,開辟出科學的新天地。
跨過盧比孔
古羅馬共和國的后期,執掌大權的是愷撒和龐培。龐培雖是愷撒的親密朋友,卻十分嫉妒愷撒。在愷撒帶兵在前線作戰的時候,龐培慫恿元老院解除愷撒的兵權。愷撒反復考慮,決定帶領軍隊打回羅馬,利用這次機會在羅馬建立獨裁政權。回羅馬途中,走到一條叫做盧比孔的小河邊,羅馬法律規定:任何將軍沒有接到命令,不得帶領軍隊越過這條小河,否則,就要當謀反來治罪。愷撒當機立斷,對部下大聲喊道:“我們過河!” 他跨上戰馬,躍進小河,大家緊緊跟隨在后,很快就越過了盧比孔河,取得了預定的勝利。后來,“跨過盧比孔”,就變成了一句諺語,意思是說,誰下定決心要去完成一件事,堅持到底,就好比 “跨過盧比孔”,一定就能取得成功。
*江郎才盡
南朝梁有個著名的才子叫江淹,他一生寫了不少精彩的散文、詩歌,被人們稱為 “才子江郎”。
那時,江淹十分勤奮,寫文章對于他是件很簡單的事,并且很多人認為很難的事,他都能做成,蕭道成滅宋立齊,請江淹做史官,專職編寫歷史。有一次,襄陽發掘出一座古墓,并出土了一面玉鏡和一些竹簡。竹簡上刻著的古體字誰也看不懂,人們便把竹簡拿給江淹看,江淹一看就認出竹簡上寫的是周宣王時候的事情。從此,江淹的名氣廣傳。蕭衍建立梁朝后,拜江淹為光祿大夫,即皇帝的高級顧問,后又被封為醴陵侯,并賜封地。
江淹當了大官以后,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再也不愿意動筆寫文章了。時間一長,才思減退,有時勉強寫出一點東西,但人們讀了以后感到十分乏味。寫文章這個以前對于他來說很容易的事,也變得很艱難了。因此,人們都很惋惜地說:“江郎才盡” 了。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古時候,四川有一窮一富兩個和尚,窮和尚想到幾千里之外的南海去朝圣。富和尚說:“我很多年前就想買條船南下,都沒有成功,你憑借什么去?” 窮和尚說:“我有一個瓶一個缽,就可以去了。” 富和尚不以為然,想著窮和尚肯定是去不了的。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之后,去見富和尚,富和尚只有慚愧的份兒。
要求:①看了上述材料,你對此有什么想法?請根據上面提供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②字數不少于800字。③立意自定,所寫內容必須在 “難與易” 的范圍之內。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有感難與易
佚 名
我讀了此則短文,細細咀嚼,體味出這樣一個道理:天下事是有難易之分的;做了,“難” 就轉化為 “易” ;不做,就是 “易” 也會變成 “難”。
四川與南海,相隔千里,窮和尚去了,富和尚卻沒去。可見,做與不做,大不一樣。富和尚雖然比窮和尚具備較優裕的條件,但不去 “做”,所以云游南海一事終未成功。而窮和尚,義無反顧地去了,雖然經過了不少的苦難,但還是成功了。我想,這 “做” 與 “不做” 的道理對我們的事業不也有某些值得借鑒的地方嗎?縱觀歷史上許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夠正確對待 “做” 與 “不做” 這一關系的。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
例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是近代力學、天文學的奠基人。牛頓小時候并不聰明,被老師認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頓并不因此而自暴自棄,他以堅強的意志,驚人的毅力勤勤懇懇地 “做” 科學研究。正如他自己說的:“別人用一倍時間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的時間去做。” 終于他成為舉世矚目的大物理學家。有人曾請教牛頓為什么能夠成功,牛頓幽默風趣地回答道:“我一直想,想,想。”“想,想,想” 這句頗為輕松的語言,包含著牛頓多少 “做” 的辛勤血汗啊!
我國的大畫家齊白石,他的畫之所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和他一生辛勤地 “做” 是分不開的。正如他的一首詩中所說的:“苦把時光換畫禪,工夫深處見天然。”
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重視 “做” 是何等重要。但是,因為看不到 “做” 的必要性而埋沒自己的才干的,也大有人在。他們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 “做” 得不夠,或者放松了 “做”。
我國古代有一個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氣,他的詩賦也曾轟動一時,但由于后來做了大官,耽于官場中的鉤心斗角,以為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就放松了學習,松懈了 “做”,使自己的才干衰退到了和平常人無異。這就是所謂 “江郎才盡”。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成才的條件比別人好,他們雖然也想成就一番事業,但他們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往往因為缺乏 “做” 的行動而功虧一簣。以上的短文,不正是對這些人一種很好的清醒劑嗎?另一方面,也有的人,他們雖然條件差一點,但因為能夠持之以恒地 “做”,終于在逆境中發奮成才。這種人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經典點評
難與易,是一對相對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俗話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夜晚做夢容易,夢想成真很難。難與易之間具有相對性,而作者認為:容易與難的相互的轉化,就在于一個 “做” 字。
作者論點十分明確:行動,是區分事情難與易的關鍵與實質。為了論證這個觀點,作者運用了豐富的事實論據來進行闡述。從正面來說,牛頓和齊白石的勤奮使難變易;從反面來說,江淹的懶惰讓容易變成困難,三組正反相對的事例,從對容易與困難的轉化入手,從人的心態著眼,引出了一個 “做” 字。全文論述有理有據,思維清晰,論證讓人信服,是一篇比較優秀的文章。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量變與質變》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青春》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