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偶像(idol),指用木頭、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崇拜的對象。在我國,對一些人而言,五六十年代的偶像是雷鋒、焦裕祿,六七十年代的偶像是紅衛兵、張鐵生,八十年代的偶像是軍人、文學家,九十年代的偶像是大款和明星,21世紀初是網絡高手和明星。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追求,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偶像。
[析題]其實,何為偶像?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給偶像一個正確的定位。如果一個人,他身上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其個人的價值,更多的會是一群人的信仰,而這個人也將成為某些人生命的基石、精神的支柱。他有時能給崇拜他的人們一種方向和力量,如茫茫大海中的燈塔和饑餓難耐時的一片面包,于是這個人就成了偶像。我們在寫作時可以從原因的角度分析,想想為什么會產生偶像。當我們對待偶像時,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我們也可以思考什么樣的偶像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溫馨提示]在這個張揚個性、價值觀呈多元化的時代里,崇拜偶像是一個 “中性” 的現象,它不存在是對是錯的問題,但過度崇拜偶像就是一種回避自身心理成長和完善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現實不敢正視現實的行為。寫作時應予注意。
思路導引
人們常說偶像,是失落時心頭拂過的一陣輕風,讓人意氣風發;偶像,是靜寂時耳邊縈繞的一支樂曲,讓人如癡如醉;偶像,是在心頭無數次地默念著的名字讓人著迷。偶像是什么?是一個明星,是一個科學家,還是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感的人?
其實,所謂偶像,就是他的人格魅力能夠讓你去欣賞;他的精神品質值得你去學習;他的事跡能夠激勵你。偶像,不是盲目推崇,也不是一味否定。對他們,不應追捧,而應讓其成為自己心中的動力。
如今各類明星成為許多青年人追隨、崇拜的偶像。少男少女們為之或喜或悲,甚至出走、自殺。有的男孩,看著自己心目中漂亮性感的女明星,容易產生性沖動、性憧憬;有的女孩過于迷戀某男星,如果有某男星結婚或偷情的消息,立刻覺得 “自己受騙了”,悶悶不樂,精神沮喪;有的少女甚至發誓非某 “星” 不嫁。其實 “明星” 跟正常人沒什么兩樣,許多 “明星” 的 “外在美” 都被是包裝出來的,加以媒介的大肆吹捧,更讓人們被 “明星” 偶像這個美麗的光環遮蔽了雙眼。
人生需要樹立偶像,因為偶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榜樣的作用,偶像的言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個人的言行。對偶像的崇拜可以激勵人們為了實現某個目標不懈奮斗。但我們切不可盲目崇拜偶像,不能迷失自己,要慎重地選擇利于自己奮發向上、利于自己發展的偶像。
論點集錦
1.崇拜偶像是人之常情。
2.青春需要偶像。
3.偶像的魅力在于精神,不在于外表。
4.盲目崇拜名人,會束縛自己的創造力。
5.偶像的得與失。
6.崇拜偶像能產生內在的精神動力。
7.偶像的作用。
8.尊崇名人但不迷信名人。
9.高揚自我,拒絕偶像。
10.慎重地選擇偶像。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假如真的想當明星,就必須問問自己到底有多大勇氣,到底心理有多大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的吃苦精神?
—— 郭達
※*盲目地聽從、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個蠢物。他們的頭腦只是別人的跑馬場。
—— 聞一多
※歌星之所以存在,是現代唱片業的產物。和影視明星是電影業、電視業的產物完全一樣。
—— 金兆鈞
※我崇尚一切德高望重的名人,但我從不拜倒在他們腳下,我渴望用科學來否定他們的某些謬誤。
—— 〔英國〕愛迪生
※愛所有的名人吧,他們交給了你們理論,交給了你們科學,他們把世界交給了你們。
—— 〔法國〕羅丹
※高尚人物所受的折磨與他們的崇拜者所想象的完全不同。
—— 〔法國〕盧梭
※極少有幾個生活的榜樣是完美和純粹的。
—— 〔法國〕蒙田
※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自己高貴的品質超出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 〔美國〕愛因斯坦
※生活促使我們各自要企求一個能夠足以信賴的、生活上的向導。
—— 〔愛爾蘭〕蕭伯納
※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
—— 〔德國〕歌德
※每個人都應該走自己開辟的道路,不被權威所嚇倒,不受舊時的觀點所牽制,也不被時尚所迷惑。
—— 〔德國〕歌德
※科學所以叫做科學,正是因為它不承認偶像,不怕推翻過時的舊事物,很仔細地傾聽實踐和經驗的呼聲。
—— 〔蘇聯〕斯大林
※失敗是保護作家的天使,失敗可以使作家超出瑣碎事物之上,使他免于沾上自命不凡的灰塵,陷于自我崇拜的泥濘。
—— 〔蘇聯〕高爾基
※閃光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 〔蘇聯〕列寧
[事實論據]
另類明星——孔慶祥
2004年的一個另類明星——孔慶祥,一個長著齙牙、唱歌跑調、舞姿拙劣的21歲青年。他是幾乎在一夜之間聲名鵲起的反偶像的代表。
2004年的某天晚上,孔慶祥參加了美國一個娛樂選秀節目,他以不太標準的英語和僵硬笨拙的舞姿,表情緊張地演唱了一首瑞奇·馬丁的歌曲,沒有唱到一半,臺下已一片哄笑,一名黑人評委用紙遮住了臉,以躲過鏡頭便于無所顧忌地大笑,另一位評委干脆打斷了孔慶祥的表演。
狂笑的觀眾們正等著孔慶祥羞容滿面地退場時,孔慶祥卻平靜地說:“我已經盡力了,所以完全沒有遺憾……要知道,我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 就是這兩句冷靜的回答讓他成為了美國人眼中最流行最熱門的明星之一。一時間,媒體蜂擁而至,唱片公司也紛紛找上門給他錄專輯。
電視機前的美國平民,在慶幸節目播出那天沒錯過這個可笑的噱頭之余,他們又從孔慶祥身上,發現了一種在自己心底一直被深深隱藏甚至坍塌的自信,那個在舞臺上出丑的孔慶祥,似乎又是他們在生活中奔走勞碌而常常碰壁的投影。
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明星夢,而大多數默默無聞的美國人,拉不下顏面到舞臺上驗證自己的夢想,于是把鮮花和掌聲給了孔慶祥。孔慶祥成了他們的實踐者。
周潤發的經歷被寫進教科書
形象健康的周潤發在演藝界努力30年,獲獎無數,近年更揚名好萊塢,為港人爭光。發哥的奮斗經歷和成功,令他成為首位被列入中學教科書的演藝界人士。
從一個南丫島土生土長的逃學男童,變成今日國際知名的影星,周潤發傳奇的一生和成功的艱辛歷程,首度被中學教科書列入中國《語文》的自習篇章。讓中學一年級的學生修習中國語文的同時,可以從周潤發40歲從頭學英語的奮斗經過中,學會善用時光,把握學習機會。
過去從未試過將香港藝人的經歷寫成課文收入中學教科書,而啟思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學一年級中國《語文》第二冊課本,“講讀篇章” 選了少年時代的岳飛作教材,“導讀篇章” 則選了平民總統孫中山和華裔太空人張福林作教材,至于 “自習篇章” 就選了大器晚成的周潤發,花了約十二頁篇幅描寫其奮斗經過。對于中學教科書以其經歷作教材一事,周潤發接受采訪時說:“真沒想到自己的經歷可以成為教材,所以我知道之后真是好開心,希望從我的經歷中,可以令年輕人明白一個人成功要付出很多努力,重要的是做事不要怕辛苦和挫敗,則成功必然在望。”
網民心中的偶像
2003年,新浪網聯合《南方都市報》等15家媒體在網上舉辦了一個 “評選中國十大文化偶像” 的活動。這一活動的靈感顯然來自國外。在這之前,美國的《男人》、《傳記》等媒體已經聯合評出美國人心目中的 “十大文化偶像”,并稱這些人的 “行為和思想曾經那么深刻地影響了美國歷史的進程”,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代表了美國的精神。
在這次候選人的名單上,除了我們熟悉的魯迅、老舍等文化名家外,體育明星姚明、鄧亞萍,演藝名人李小龍、張國榮、王菲、周星馳等也名列其中。
對這次評選,網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投票最終結果是:魯迅、金庸、錢鐘書、巴金、老舍、錢學森、張國榮、雷鋒、梅蘭芳、王菲。文豪魯迅和歌星王菲分列 “十大文化偶像” 之首尾,歌星張國榮高居第六,此現象耐人尋味。
其實沒有什么必要大驚小怪,魯迅代表了時代的深度,其魅力來自思想。王菲代表了時代的速度,其魅力來自時尚,不管是思想還是時尚,都具備了在人們記憶中留下深深印跡的力量。
追星的代價
1992年10月底,歌手黎明在北京首都體育館連續舉行了3場個人演唱會,引起了追星族們的狂熱追捧。在這幾天的演出中,“黎明,我愛你” 的呼喊聲一浪高過一浪。
10月31日的那場演出,東北角的看臺欄桿被狂熱的歌迷擠塌了,有很多人受傷,但是歌迷們都堅持看完演出。有4個中學生,其中一個下頜受了傷,拉了個大口子,這幾個孩子步行來到二龍路醫院。當時,醫生說這個口子他們也縫不了。沒有辦法,其他幾個學生就給這個孩子的父親打了電話,孩子的父親騎著自行車來了,帶著孩子到北大醫院縫了幾針。當時正值中學期中考試。11月1日是星期天,11月2日就要開始考試,而很多學生都放棄了考試復習來看這個演出。還有幾十名鐵桿兒歌迷連續幾天幾夜守候在香格里拉飯店前,對著黎明房間的窗戶執著地望著,一有身影閃過就不顧一切地呼喊。
塑 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對英護衛有卓越功勛。戰后在他退位時,英國國會擬通過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銅像,置于公園,令眾人景仰。一般人享此殊榮,高興還來不及,丘吉爾卻一笑回絕了。他說:“多謝大家的好意,我怕鳥兒喜歡在我的銅像上拉糞,還是免了吧。”
* “老記” 也追星
提起追星,人們首先會想到那些近乎瘋狂的少男少女,卻忽略這樣一個事實:明星之所以走紅,被少男少女癡戀,正是由于各種媒體的記者們不遺余力地炒作,有的甚至發展到追星的地步上。 “娛記” 中染上追星情結的不在少數。這些追星娛記最大的優勢是:這是他們 “重要” 的工作之一。某種程度上,報刊發行量取決于他們 “追星” 稿件的多少。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明星之所以走紅,被少男少女癡戀,正是由于各種媒體的記者們不遺余力地炒作,有的甚至發展到追星的地步上。 “娛記” 中染上追星情結的不在少數。這些追星娛記最大的優勢是:這是他們 “重要” 的工作之一。某種程度上,報刊發行量取決于他們 “追星” 稿件的多少。
2.盲目地聽從、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個蠢物。他們的頭腦只是別人的跑馬場。
—— 聞一多
要求:①看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請根據上面提供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②立意自定。所寫內容必須在 “偶像” 的范圍之內。③題目可另擬。④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誰是張國榮
陳魯民
數學家蘇步青病逝,有人會問:誰是蘇步青?物理學家袁家騮辭世,也有人會問:袁家騮是誰?可是,影星張國榮駕鶴西去,如果還有人問:誰是張國榮?大家一定懷疑他是不是外星人。的確,可以不夸張地說,當今中國,已很難找到一個一點兒也沒聽說過張國榮的人,這就叫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如果 “行功論賞”,傳媒無疑居功至偉。
你只要上因特網,任何一個帶有搜索功能的網站,都能輕而易舉地查到數萬條張國榮的新聞。看報,就會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張國榮的名字。你說俺沒文化,不識字,那你總要看電視、聽廣播吧,那更是聲情并茂,到處都是 “哥哥” 的消息。真可謂鋪天蓋地,無縫不入,直撲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沒地方躲。
要是僅限于對張國榮之死知道了,議論了,嘆息過,也就算了,照樣過日子,那倒也無所謂,畢竟 “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從24樓往下做 “自由落體” 運動,不論是大名鼎鼎的演藝明星,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其結果都是一樣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樣,因此而茶飯不思,五內俱焚,終日以淚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點不值當了,盡管這是他的自由。
要是星迷們那一陣子難受過去了,淚也流了,神也傷了,該紀念也紀念了,該祭奠也祭奠了,然后擦干眼淚,振奮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所在,合乎邏輯的選擇。怕就怕有些超星級星迷沉湎于此,不能自拔,終日心神不安,思緒恍惚。看報,報上是 “哥哥” 的報道;上網,網上是 “哥哥” 的信息;看電視,屏幕上是 “哥哥” 的舊新聞,白日夢鬼,只見 “哥哥” 招手,于是便 “我也來了”,走上張國榮的路。我這還真不是隨意杜撰,自張國榮跳樓后的三天里,香港就有六人自殺,而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發生多起自殺未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熱的追星族,被心理專家稱為 “張國榮現象”。
一個蘭州的普通家庭,竟然因為女兒迷戀劉德華而搞得家破人亡。為幫助女兒,一家三口砸鍋賣鐵來到香港。無錢回家的父親自殺,客死他鄉。在他的遺書中,滿滿地都是抱怨劉德華的語句,對于女兒出格的行為卻不以為然。這是一起家庭悲劇,更是一起社會悲劇。而由此事衍生出來的,又是一連串的鬧劇:狀告劉德華;某歌手贊助兩萬元,要請楊某拍電視劇……很多人都在借此炒作,最無辜的,當屬 “天王” 劉德華。而現在的楊某,也許正 “蝸居” 在北京的某個角落,衣食無著。她是可悲的。但是是誰造成了這個本該避免的悲劇?值得人們深思。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一次。所以,任何負責任的媒體都應該教育、提醒人們關愛生命,而不能給自殺提供任何美麗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殺。可是,不知是為了逞口舌之快,還是表明自己的獨到見解,某些傳媒和名人卻在有意無意地渲染美化張國榮的自殺,或曰 “詩意的逝去” 、 “飄然而去”,或曰用死亡 “完成了一個傳奇”,或曰 “為了讓青春永駐” 、 “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 等等。這對于飽經風霜的人來說,當然不會有啥影響,就當是發高燒說胡話;可對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 “追星族” 來說,就可能是致命的誘惑,如果他們也想象心中的偶像那樣 “讓青春永駐”,也 “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悲劇就可能發生。
如果你是一個負責的娛記,如果你是一個有良知的寫手,那么,對張國榮之死那亢奮的渲染,那 “詩意” 的炒作,就請到此為止吧,各位也該歇歇了。如果你是媒體的接受者,如果你還是理智的,那么,對張國榮之死那盲目的追求、那幼稚的崇拜,也請到此為止吧!聞一多先生說得好:“盲目地聽從、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個蠢物。他們的頭腦只是別人的跑馬場。”
經典點評
沒有哪個偶像是完美無缺的,然而那些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們,將會為他們的無知付出代價。這是一篇雜文,雜文是議論文的一種。面對張國榮之死,有的媒體進行了大量不負責任的炒作和誤導。作者抓住這一現象,運用反語、夸張等方法,予以揭露和批評,全文中心明確,寓意深刻,作者在文末有意地使用嚴肅的口吻指出:“任何負責任的媒體都應該教育、提醒人們關愛生命”,不能給自殺提供任何 “美麗的理由”,以免給那些天真、幼稚的 “追星族” 們帶來 “致命的誘惑”。
全文語言詼諧而誠懇,筆調看似輕松實則沉重,發人深醒。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健身》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興趣》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