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和”融于血液,根植內心,從“和衷共濟”到“協和萬邦”,“和”文化每時每刻雕琢著民族的靈魂,一點一滴滲透進人的生活,華夏兒女的民族情結中,“和”為根締而后滋長萬物,“和”的中國情懷,堅信美美與共,才能天下大同。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從儒家“知和者天下之大道也”到道家“渙兮若冰之將釋”,百家爭鳴,各不相同但“和”為共識。從三尺巷美談到粟裕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古往今來“和”為人之共鳴,傳為佳話。“人和”才能興國,廉頗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結為同盟終致萬乘之勢;李世民“濟世豈邀民”民本思想終就大唐帝國的輝煌;遼沈戰役,軍民齊心協力終退國民黨百萬雄獅。
沒有“和”,黃沙散漫的西北漠地終會成為大唐的痛;沒有“和”,20世紀的東北三省何時才能挽回?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何時停止踐踏?;沒有“和”,“喬的笑”這一美麗剪影只為泡影。“和”是傳統文化中璀璨的啟明星,指引中華民族美美與共,同仇敵愾。“和”是人類文明中的度量衡,度量著不同民族的胸懷廣度。
“家和”是民族和諧的前提,家和萬事興,不同家族的家風、家訓和而不同,以“和”為本是每一個家族恒久不變的信念。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唯有家國情懷,家和為本,才能“人和”“國和”,國家才能歷久彌新,欣欣向榮。
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古有孟子“不違農時,谷物不可勝食也”順應自然的勸誡,今有福建66%的森林覆蓋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古有張載“天人合一,民胞物與”今有習近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天人合一,橫穿五千年文明長河,是中華民族永恒的追求。
清有塞罕壩“落葉松萬株,成林望之如一線,游騎蟻行,寸人豆馬,不足擬之”,天朝上國的皇家獵場壯麗之景使世人嘆服,但到了晚清時期,獵場棄置,大樹倒下,山火燃起,滿目瘡痍的塞罕壩,風沙肆虐,寸草不生。直到1961年新中國整治塞罕壩,還塞罕壩綠水青山,如今58年已過,它煥然一新“萬里藍天白云游,綠野繁花無盡頭”。塞罕壩華麗的變身,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不懈追求。
中華大地上仍有昔日壯美淪為今日蒼涼,仍有往日繁花似錦變為今日干涸荒蠻。但民族兒女仍不會忘記初心,艱苦卓絕還祖國大好河山。
“和于四時”“和實生物,和而不同”,“和”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不竭的力量源泉,使中國屹立東方。世界在不斷發展“和”尤為可貴,合作共贏,是大國生存之道,“人和”是人類持續發展之道。只有美美與共,才能天下大同。
上一篇:范子樂《紙上談兵空誤事,潛心躬行祝鑄成功》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景夢瑤《自己的路》記敘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