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知孝方為人”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有沒有回過頭去感恩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是他們養育了我們,讓我們茁壯成長,不管我們多么平庸,父母都會面向我們微笑,都是我們堅強的后盾。而我們,不應該去感恩,去孝敬他們嗎?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感激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的回報,它不僅僅表現為贍養父母這一個方面,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要做到孝,我們就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因為這是一件永久的事。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讓我們來都這世間,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
自古以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辭別孔子,回家贍養雙親的門人,就有十三人。其實正因這句話說到了“根本”處,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萬官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孝為先。這又為何?因沒有孝,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前者撫養成人,后者贍養終老。這叫天經地義如何叫天經地義?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就算是“人參果樹”那樣精貴的樹種,也要三萬年一開花,三萬年一結果。沒有受人滋養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地義。所以,孝敬父母就是天經地義。
也許某件事觸動了我心靈的最底線,感情的閘門一下子關不了;也許一句“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深深打動了我的心。父母對我不僅有養育之恩,還有救命之恩,更不該怠慢呀!
孝,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依從、感恩的心理。嬰孩呱呱落地,從此即與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親者,無過于父母雙親。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為子女的成長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種慈愛之情,嬰兒即能感知。待其稍長,略具智識,即開始教以孝道,即教導孩子體認父母之辛勞,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父母。這樣教,這樣說,這樣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圍之內。孩子雖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樣的疼我愛我,我學父母的樣,也應該如此這般去疼父母愛父母,從而使孩子從小即體悟到愛父母是怎樣的一種滋味。這種情感體驗,就是在孩子天真無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顆“愛”的種子。從小即知愛父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長大后就會很自然地愛兄弟姐妹,愛周圍的人,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可見,中國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遠,由易及難,一步步培養出孩子的愛心來,最終使孩子養成一顆對人類全體大公無私的愛心。而這一切,都是打小從教孩子孝道開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開始,又是一切教育的歸宿。所以中國人說:“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除了感恩和孝,我們還能做什么?
作文點評:
文章議論透徹,語言簡潔!
上一篇:王鏡博《理論固重要,實踐出真知》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王曉丹《禮之用,和為貴》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