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混沌初開,盤古開天后用斧子在中原刻下一個大字,從此此地開始生根發芽,孕育了中華民族,這個字深深刻在民族的骨子里,撐著它完成了數次轉化,滄海桑田,而民族內核始終不變,吹開表面層層黃土,清晰辨認出這字——和。
這個字是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發生的規律,存在的常態,功能的佳境。中華民族早在兩千多年前,便發掘出自己內在關于和的基因,一些哲學家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的理念。
道家《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睆挠钪姹倔w論、生化論層面,闡釋了“和”是陰陽二氣矛盾統一,是生成萬物的內在依據或存在狀態。而《莊子·天道》篇稱“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和、人和,即是順應自然,而不要人為地干擾,甚至破壞自然,這是萬物之美所以產生的哲學根據。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歷史作為詩人譜寫著“和”的意義,因此,在不同時代,“和”便被賦予不同內涵。而當代中國的“和”文化可以概括為“以和為貴”和“和而不同”。
“以和為貴”是降低文化差異帶來的風險和沖突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以和為貴”目標的達到是建立在理解、尊重、信任和溝通的基礎上的。當代中國奉行“以和為貴”的準則,這也是建國70年來外交碩果累累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尊重的前提,在理解的基礎上的尊重才有可能發自內心。這種理解首先是建立在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上,只有對自己民族文化具有相當高的理解水平,才能準確把握自己文化的精神和特點,進而正確理解異質文化。同時這也塑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如果“以和為貴”是講的統一性,則“和而不同”是指的差異性??鬃印熬雍投煌∪送缓汀?,意思是說,君子和諧相處卻不盲目茍同,小人盲目茍同卻不和諧相處。所以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沒有自我,而是要通過各種因素的差異互補來尋求整體的最佳結合,這是人們處理矛盾、對待差異所采取的積極的態度和方法。中華民族尊重各族文化,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共同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
在大步崛起的時代里,我們更應該注重“和”的思想,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應該有一顆“和”的心去面對一切的機遇與挑戰,只有那樣,我們個人,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能以更穩健的步伐大步朝前走,才能夠在這異常激烈的競爭壞境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上一篇:周藝瓊《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徐思穎《和》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