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文明古國,它自鳴醒于世人,用百年的時間,筑起了華夏文明的根基歷經千年的銼煉,鑄就了今天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從流傳至今的名句中,不難看出“和”不僅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也是華夏精神的烙印。
其中“以和為貴”要屬我聽得最多的與“和”有關的句子之一。父母送別子女遠行時,除去那依依不舍的眼神關切至微的叮囑,最多的便是這句帶著樸實的這句“孩兒啊!出門在外不容易,有啥事啊!多與同學溝通交流以免傷了和氣。” “以和為貴”便在這平凡的語言中得到體現。
早在古代,文人就有和的觀念。“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便是孟子所述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確實如此,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使社會可持續發展,才能為子孫后代造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使“得民心”成為行軍作戰的重要法寶。俗話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的,當一個國家失去了“人和,縱使它是擁有千軍萬馬的秦國,也終會有‘戍卒叫,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士’的結局。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嗟夫!使大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所以行軍打仗除天時地利之外,更要人和。所以新中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使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達到了富國強民的目的。
“和文化”的體現不僅如此,在中國對外方針上更是被靈活運用。自成立以來中國便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更是以“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方針,使得各國會議得以圓滿結束。同時,近年我國大力加強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及其人民造福,這也正體現了“和”意義之所在。
“和”文化,體現著“和諧與智慧并存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它根植于中國人的血脈深處,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讓我們攜手弘揚”和文化”的精髓,以“和”共勉。
作文點評:
內容豐富,文筆流暢,加油!愿你越寫越好!frighting
上一篇:趙晨陽《和之力,量華夏》高中作文
下一篇:董田田《和之歌》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