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走過的路
我們站在祖先的土地上,共飲一捧黃河水,我們走在祖先建成的路上,看它蜿蜒曲折,通向未來……
——題記
過去時·羊腸小路
對羊腸小路的記憶,要追溯到幼時回到老家的時候了。
那是姑姑的婚禮,全家人回到位于鄉下重山疊嶂的老家,給她慶祝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刻。
老家的路,是一把貧瘠的黃土——貧瘠到讓這里成為了世界上食道癌最高發的地方。我的祖先世世代代拼命擠著這位窮困母親的乳汁。總喜歡問父親小時候有沒有放過牛,而他總是無奈地笑出一臉皺紋:“那地方,別說放牛了,連草都少見,人尚且吃不飽,哪有給牛吃的糧食?”
幼小的我,就站在這樣的路上,悲傷地看著它綿延地通向遠方。
然而峰回路轉,卻是在半山腰上零星生長著一些莊稼,甚至有牛羊的足跡,旁邊有一木碑,上面是我家的姓。據父輩解釋,這是當年修紅旗渠的時候,我家出了力,建成后自然就關照了我家的農田,給這片路添了生機。
多年以后,重看這條路,我仿佛看到了我那被黃河養大的祖先,如何在黃土上耕耘,用智慧和汗水去改變現狀,維系著華夏千百年的小農社會。一句自給自足背后,是晝夜躬耕,是風雨無阻,是駐守一方,是漫長遙望。
余秋雨說:“文化的最后一層境界,是為靈魂找到故鄉,或者說,是找到有故鄉的靈魂。”
羊腸小路,一言不發,守候在過去時的故鄉。
現在完成時·柏油馬路
我對成長的初步認知,是從家門口的那片生長著三棵白楊的土地,被鋪上水泥開始的。
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因為他們不需要走得太遠,不需要探索世界。春日的柳絮紛飛,夏日的鳴鳴蟬聲,秋日的靜美落葉,冬日的皚皚白雪,足以支撐起一個幼小靈魂的全部快樂。
而柏油馬路,就像是少年的探尋。彼時已不再滿足于風花雪月,在這個變革的年級,渴望的是更廣闊的天地。想要探尋世界的答案,就要去到遠方;想要走得更遠更長,就要踏在路上。
人且如此,國家又何嘗不是?
封建的中國,是一條羊腸小路。它不需要堅實寬闊,足夠走路的人自給自足即可;可發展的中國,需要的是一條康莊大道,一條直通遠方的柏油馬路,它要吸納的是四面八方的車水馬龍。
如今我走在四通八達的立交橋上,遠眺都市的燈火闌珊,萬家燈火點亮茫茫黑夜。我抬頭看那繁星點點,好像祖先的眼睛,關切地凝視著這片土地的現狀。
放心,這條路,我們走得很好。
現在進行時·一帶一路
長輩總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走好自己的路是不夠的,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路、別人的路。
如今中國,已經有了足夠的自信和底氣:她的土地上,高樓林立,四通八達的交通使得每個角落都成了條條可通的羅馬;互聯網的推行,架構出一條無形的路;海底通道和直通世界屋脊的汽笛聲,吶喊著我們不是當年連修個鐵路也要求人的中國,我們也不再是彷徨的東亞病夫!
一帶一路戰略就在“中國要看看世界,世界也該看看中國”的呼聲中被提出了。這條溝通世界、穿越時空的道路,漫過了響徹千年的聲聲駝鈴,彌漫歲月的漫天黃沙,走過了東西伯利亞平原的不化積雪,聽過了阿爾卑斯山脈的呼嘯風聲……
她在晨光熹微中站立,看著一艘艘輪船駛過,水波蕩漾中托起貨物千噸,恰似千百年前黃沙飛揚里的商隊,駝背上載動了天朝大國的永世繁華。
這是我們走過的路——走完的路,以及正在走著的路。這是一條系動所有黑眼睛黃皮膚的復興之路,它通向光明,通向未來……
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后記
上一篇:劉麗蕾《追星星的孩子》抒情高中作文
下一篇:楊簡綺《那些細碎而美好的存在》抒情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