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伯釣鰲是什么意思
【典源】《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 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zan) 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 舉足不盈數步而鱀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沉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
【今譯】 傳說渤海東邊不知有幾億萬里,有一條巨壑,是無底的深淵,名叫歸墟。天下八方的水,都歸向那里,但也看不出增減來。其中有五座山,名為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山的周圍有三萬里,山頂平處有九千里。上面所住的都是仙人,難以數計,彼此之間飛行往來。這五座山下面并不與海底相連,而是隨波飄蕩,仙人們很發愁,報告了天帝。天帝怕仙山流到西極去,使群仙喪失了居所,于是命海神禺強派十五只巨鰲去負載仙山,分為三班,六萬年一換,五座仙山才平穩了。龍伯之國有巨人,幾步就走到了五山之處,一釣就釣走了六只鰲,背走回國了。結果岱輿、員嶠二山流到了北極,沉沒了,仙人們只好紛紛遷移。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氣概非凡,抱負宏大; 也用以形容海上景觀。
【典形】 鰲釣、長竿釣巨鰲、掣六鰲、釣鰲、釣連鰲、負鰲、巨鰲、連六鰲、靈鰲、龍伯釣、龍伯釣鰲、一釣十五鰲、鰲隨鉤、金鰲背尚浮、三島釣鰲、龍伯鉤、巨鰲釣、天涯釣。
【示例】
〔鰲釣〕 唐·元稹《酬獨孤二十六送歸通州》:“鰲釣氣方壯,鶻拳心頗尊。”
〔長竿釣巨鰲〕 清·陳夢雷《登屴則峰》:“東南戰氣何年息,我欲長竿釣巨鰲。”
〔掣六鰲〕 明·馮惟敏《點絳唇·改官謝恩》:“俺也曾手把絲綸掣六鰲,漁樵、氣韻高。”
〔釣鰲〕 唐·王貞白 《游仙》:“悔與神仙別,思歸夢釣鰲。”
〔負鰲〕 唐·駱賓王《釣磯應詰文》:“蹲會稽而沈犗者,鮑肆之徒也;踞滄海而負鰲者,漁父之事也。”
〔巨鰲〕 清·黃景仁《滿庭芳》:“道巨鰲釣去,海欲西流。正擬乘風歸也,奈三山,破碎難留。”
〔連六鰲〕 宋·蘇軾《曹既見和復次韻》:“偶然連六鰲,便謂此手妙。”
〔靈鰲〕 三國·曹植《遠游篇》:“靈鰲戴方丈,神岳儼嵯峨。”
〔六鰲〕 唐·李白 《登高丘而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龍伯釣〕 清·沈曾植 《簡黃公度》:“昨夜偶垂龍伯釣,后書終復雁門踦。”
〔龍伯釣鰲〕 唐·李白 《大獵賦》:“龍伯釣其靈鰲,任公獲其巨魚。”
〔一釣十五鰲〕 清·黃尊憲《感事》之三:“忽然大陸出平地,一釣手得十五鰲。”
上一篇:鼎湖龍去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上身的離合詞含義解釋,上身的離合詞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