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傳書是什么意思
【典源】 《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曾從容步游下邳圯 (yi) 上,有一老父墮其履圯下,使張良下橋取履,張良為之取回并穿上。“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漢書·張良傳》亦載。
【今譯】 秦末時張良曾在下邳橋上閑游,一老翁故意從橋上將履墮下,讓張良去取并為之穿上,老翁穿好履便走了,張良很是吃驚,一直目送著他。老翁走了一里多地,又返回,對張良說:“小伙子可以造就,過五天黎明,再來此與我相會。”張良很納悶,答應了。五天后黎明,張良來到,老翁早在等他,生氣說:“與老人約會,晚來,怎么回事?”走了,又說:“再過五天早點來。”又過五天,雞剛叫張良便去了,老翁又在,又生氣說:“來得晚,又為什么?”又走了,說:“再過五天再早來。”又過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會兒,老翁亦來,高興地說:“應該這樣。”拿出一部書給張良,說:“學會它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后十年便會發(fā)達。十三年后你可以在濟北見到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即是我。”于是走了,也沒有別的話,以后再沒有見過他。張良天明打開書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老人即是黃石公。參見〖圯橋進履〗。
【釋義】 后以此典表示向人傳授奇書秘策,用以經世濟民、安邦定國; 或以“黃石老”、“黃石書”等指傳授的人、書策等。
【典形】 傳書黃石、帝師之略、穀城授策、穀城文、黃公、黃公略、黃石傳書、黃石老、黃石書、老人編、石公、受書黃石、一編圯下、圯上書、黃石推賢、黃石術、橋下書、黃石編、黃石公、圯橋石杳、圯上一編、榖城公、穀城翁、黃石策、素書在黃石、圯橋書、黃石略、圯上人、老人書、帝王師、黃石兵符、橋邊呼孺子、老人橋上跡、橋邊黃石、黃石三略。
【示例】
〔傳書黃石〕 明·陳子龍《城西園訪史道鄰中丞不值》:“傳書黃石嘗晨出,校獵藍田每夜歸。”
〔帝師之略〕 唐·駱賓王《上司列太常伯啟》:“道葉神交,黃石授帝師之略; 德攸天縱,白星降王輔之精。”
〔穀城授策〕 北周·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則少有壯志,頗校兵書,去水降靈,穀城授策。”
〔穀城文〕 唐·駱賓王《賦得白云抱幽石》:“詎知吳會影,長抱穀城文。”
〔黃公〕 宋·蘇軾《回先生過湖州東林沈氏》:“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黃公覓素書。”
〔黃公略〕 唐·劉禹錫《郡內書懷獻裴侍中留守》:“兵符今奉黃公略,書殿曾隨翠風翔。”
〔黃石傳書〕 明·陳子龍《自慨》之四:“黃石傳書開爵土,青禽敕使屬英雄。”
〔黃石書〕 唐·王維《送李補闕充河西度支營田判官序》:“勇能盡敵,禮可用兵。讀黃石書,殺白馬將。”
〔老人編〕 明·唐寅《貧士吟》之三:“貧士居無半畝廛,圯橋拾得老人編。”
〔石公〕 清·錢謙益《題將相談兵圖》:“猿公石公非所希,天津老人或是我。”
〔受書黃石〕 北周·庾信《周柱國紇干弘神道碑》:“而受書黃石,意在王者之圖; 揮劍白猿,心存霸國之用。”
〔一編圯下〕 宋·張孝祥《西江月·張欽夫壽》:“己授一編圯下,卻須三顧隆中。”
〔圯上書〕宋·曾鞏《孔教授等以曾論薦特示長箋》:“壁中字為時人考,圯上書從老父傳。”
上一篇:黃庭換鵝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黃石授書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