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是什么意思
亦作“以人為鑒”。
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魏徵任諫議大夫等職,常以隋朝滅亡的教訓(xùn)提醒太宗,為太宗出謀劃策,先后陳事二百余。起初,太宗“從諫如流”,采納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主張,改革吏治,減輕徭役,躬行儉約,政治比較清明,出現(xiàn)了舊史家所稱譽的“貞觀之治”。后唐太宗驕奢日甚,動輒問罪于忠諫之言。魏徵仍毅然直諫,要唐太宗“居安思危”,“慎終如始”,甚至冒犯皇帝尊嚴(yán),據(jù)理力爭。魏徵的諫言,曾給唐太宗的行為和政策措施起過有益的影響。魏徵死后,唐太宗慨嘆說:“以銅做的鏡子,可以端正人的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使人了解成敗興衰;以人為鏡子,可知得失。魏徵去也,使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引用義:以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例]自從他懂得了以人為鏡的道理之后,便特別愛看歷史人物傳記。
上一篇:從天而降的嗎哪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任公釣東海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