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的解釋|舌的意思|“舌”字的基本解釋
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舌”字很像是一張嘴里面伸出的一個舌頭,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這是一個象形字。而成書于東漢的《說文解字》卻說:“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從千,從口。”從許慎的解釋中,我們看到,他是把“舌”字看成了會意字。因為許慎的時代甲骨文還沒有出土,他沒有機會見到甲骨文,所以在他的《說文解字》一書中所分析的漢字構造是以小篆為依據的,和甲骨文相比,“舌”的字形有了很大的變化。
對于“舌”字的本義,許慎說得很準確:舌的位置是在口里;舌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用來說話,一個是用來辨別味道。
由舌的說話的作用,引申為言語。明代學者袁宏道曾經說過:“削發嫌根在,忘言恨舌多。”意思是:剃掉了頭發還覺得不夠勁,因為頭發根還長在頭皮里,恨不得連根拔去。因為隨便亂說,經常惹禍,可恨自己的舌頭太多了。“恨舌多”是字面的意思,實際上是“恨話多”。這里的“舌”就是言語的意思。我們平時也經常說“多嘴多舌”,這當然也不是說“嘴多舌頭多”,而是“話”多。
無論是在古典文獻中還是在現代的文章中,“舌”具有“說話”的含意是司空見慣的,并由此構成了許多復合詞。
“學舌”就是模仿別人說話,比喻沒有主見,別人說什么就跟著說什么;“咋(zé)舌”就是形容吃驚、害怕,說不出話;“饒舌”就是嘮叨,多嘴;“舌戰”就是激烈地辯論。“嚼舌”就是信口胡說,搬弄是非。
我們把嘴笨,沒有口才叫做“拙嘴笨舌”;把受窘或驚呆時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的樣子叫做“瞠(chēnɡ)目結舌”或“張口結舌”;把說話尖酸刻薄稱作“尖嘴薄舌”;諷刺別人大發議論就叫“搖唇鼓舌”,等等。
農民耕地,收獲糧食,這叫農耕。用筆寫文章,也能像農民一樣得到收獲,叫做“筆耕”。同樣道理,以講話為職業,靠講話來謀生就叫“舌耕”。在古代,老師教學生,都是用口授的方式。晉朝人王嘉在《拾遺記》中說:漢朝著名的學者賈逵,精通儒家經典,向他求學的人很多,有的不遠萬里,有的攜兒帶女,拉家帶口,在他家附近租個房屋居住,來聽他講學。學生饋贈給他的糧食,就堆滿了他家的倉庫。所以有人說,賈逵并不是靠種地得到這些糧食,而是靠每天不停地講話,可以稱得上是“舌耕”了。
舌頭不僅可以用來謀生,而且可以用來牟取官職。戰國時期那些東跑西顛,到處游說的策士們,哪一個不是靠的“搖唇鼓舌”呢?小則弄個一官半職,錦衣玉食,大則位極人臣,出將入相,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其中蘇秦就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組成了六國的合縱聯盟,掛六國相印,紅極一時,是靠舌頭取得富貴的典型。而另一個靠舌頭取得富貴的就是張儀。
從舌的形狀出發,也引申出不少的詞語。凡是形狀像舌頭的物體,都可以用“舌”來稱呼。比如:帽子前面的檐,是用來遮擋陽光的,因為它的形狀像舌頭,所以叫“帽舌”;比較高的火苗,無論從形狀上還是動態上,都像一伸一縮的舌頭,所以叫“火舌”;用手搖動的鈴,中間有一個垂下來的鐵疙瘩,很像是伸出來的一個小舌頭,所以也叫“舌”。
上一篇:腐的解釋|腐的意思|“腐”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荒的解釋|荒的意思|“荒”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