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的解釋|第的意思|“第”字的基本解釋
《說文解字》中沒有第字,它是一個后起字。第字的前身就是今天兄弟的弟。《說文解字》中不但有這個弟字,而且它還是一個部首。這是一個象形字。對于這個字的本義,《說文解字》解釋說:“韋束之次弟也。”韋就是用皮革做的繩子,是用來捆扎東西的。束就是捆綁,次弟就是順序。所以,弟的本義就是用皮革繩子捆扎東西的順序。
在古代文獻中,第的基本意義就是順序。其他所有的意義都是從這個基本意義衍化出來的。《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意思是說,在楚漢相爭的斗爭中,平陽侯曹參身上受了七十多處傷,攻打城池,奪取土地,功勞最多。宜第一就是按順序應該排在頭一位。
把順序固定下來,就成了等級。所以,第又有了等級的意思。《后漢書·孝獻帝紀》說:“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意思是說,九月甲午那一天,國家對讀書人進行考試,有四十多人參加了考試。其中上等的賞賜給郎中的職位,次一等的入選太子舍人,下等的就都淘汰了。漢代還沒有科舉考試,所以劃分的等級也比較粗放,只分上中下三等。
從隋朝開始,有了正式的科舉考試,等級也就分得很細。根據《新唐書·選舉志》的記載,在科舉考試中,根據文理的通順程度共分四個等級,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合乎這四個等級的就叫及第。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我的家里比較貧困,一直到二十七歲才參加地方的考試。及第之后,雖然專心于國家的考試,但作詩卻從來沒有荒廢過。”
參加科舉考試沒有合格的叫做不第或落第。唐代詩人岑參在《送胡象落第歸王屋別業》一詩中說:“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在詩的題目上使用了落第,而在詩的正文中卻用了不第,可見這兩個詞的意思是一樣的。科舉考試,對于讀書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一朝考試及第。像《儒林外史》中的范進,胡子都白了,還沒有及第,那就不僅僅是十年寒窗了。落第就成了讀書人的忌諱語。
在古代,老百姓居住的地區叫做里。每個里都有一個大門供人們出入。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小區。而王公大臣們的住宅卻不在小區里。他們的住宅面臨大街,而且有等級差別,所以名稱叫做第。《紅樓夢》中的寧國府和榮國府兩座大宅院都是臨街的建筑,豪華氣派,占了整整一條街。唐朝徐堅等人所編寫的《初學記》一書中說:“爵雖列侯,食邑不滿萬戶,不得作第。”意思是說,雖然爵位達到了侯爵的級別,但是領地的人口沒有達到一萬戶的,還是不能建造第。漢朝有東第、西第、北第,唯獨沒有南第。是因為皇帝面南稱帝,為了避嫌,所以沒有南第的稱呼。到后代,作為住宅的第字的應用范圍擴大了。比較豪華一點的住宅就都可以稱為第了。比如府第、宅第等等。第字的用法甚至超越了住宅的范圍,指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和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這叫門第。比如說,書香門第就是指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較高,世代都有讀書人。至于我們現在所說的第一、第二的第,它只是一個詞綴,放在整數的前面表示順序。
上一篇:竹的解釋|竹的意思|“竹”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紙的解釋|紙的意思|“紙”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