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的解釋|宵的意思|“宵”字的基本解釋
“宵”字最早見于金文,本義是夜晚,但從小篆的寫法看不出字形跟本義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金文中“宵”字最下面是月亮的月,這種寫法與夜晚的關(guān)系就比較明顯了。寶蓋頭表示房屋,月光照進房屋的時候自然就是夜晚,中間的“小”字則表示該字的讀音。小篆的寫法已經(jīng)走了樣,所以字形反映不出字義來了。
今天的人們對月光的有無不大在乎,一到夜晚,到處燈火輝煌,明亮的燈光使月光顯得可有可無。古代社會則不然。古人照明一般用火把和油燈。火把難以持久,油燈則代價昂貴,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漢代的匡衡勤奮好學(xué),夜晚點不起燈,他就在墻上鑿了個洞,把鄰居家的燈光引過來讀書。這就是有名的“鑿壁偷光”的故事。晉代的孫康也家貧無燈,冬夜映著雪光讀書。晉代還有一位叫車胤的書生,想法更為奇特,因家中點不起燈,他把螢火蟲抓來放在絲袋中照明讀書。螢火蟲古代有一個別名叫“宵燭”,似乎說明用螢火蟲照明并非是車胤一人的專利。這些事例說明,古代普通人家想要在夜晚點燈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這種生活條件下,月亮這一天然明燈跟人們的夜生活關(guān)系就非常密切了,人們對它的圓缺明晦是十分關(guān)注的。尤其是月光入室的現(xiàn)象,是古代詩文中經(jīng)常吟詠的情景。如《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晉代陸機《擬明月何皎皎》詩云:“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唐代元稹《夜閑》詩:“風(fēng)簾半鉤落,秋月滿床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更是千古絕唱。將古人的這種月光情懷與“宵”字的構(gòu)造聯(lián)系起來加以考慮,不難體會到前人造字時用月入屋中來表示夜晚之義。
說到“宵”字不能不提到節(jié)日食品元宵。元宵是因在元宵節(jié)期間流行而得名的,“元宵”即上元之夜的意思。那么元宵節(jié)為什么要吃元宵呢?春天是天地孕育萬物的時節(jié),人們此時張燈結(jié)彩是為了向神靈祈求年景的豐收。既然天地在春季孕育萬物,人也應(yīng)在此時結(jié)婚匹配,以求得子孫的繁衍,所以古人大都選擇春節(jié)作為結(jié)婚的時間。節(jié)日期間的許多活動往往跟求子有關(guān),吃元宵的原始動機正是在于求子。從前,成都有元宵之夜偷取供在神龕上的元宵以求得子的迷信習(xí)俗。江南不少地方也有這種迷信習(xí)俗,人們把湯圓放到火上烤,如湯圓脹而不裂,認為宜生男孩;如湯圓脹裂,則為生女之兆。
宋代周必大《元宵浮圓子》詩中說:“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圓子”即元宵。這兩句詩描寫元宵在鍋碗中漂浮的情景,正是說明元宵外形像星星。古人有一種信念,認為人的生命是由天上的星宿主宰著的,所以《抱樸子內(nèi)篇》中有“受氣結(jié)胎,各有星宿”的說法。傳說中許多帝王將相都是因星星投胎而生的,像黃帝、顓頊、蕭何等。這種星宿主命觀念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夜觀天象,看見一顆大星自東北方流于西南方,墜于蜀營之中,便知“孔明死矣”。又如說《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都是天星下凡,等等。至今我們還將人才濟濟的盛況比喻為“群星燦爛”,將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人物稱為“明星”。據(jù)民間傳說,觀星星能使人懷孕,所以模擬星星做成元宵來吃,于是就有了吃元宵的習(xí)俗。
上一篇:客的解釋|客的意思|“客”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寄的解釋|寄的意思|“寄”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