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的解釋|圣的意思|“圣”字的基本解釋
圣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個人站著聽人說話的樣子;旁邊的口表示有人在說話,人形頭上的耳朵特別突出,表示聽力極好的意思。所以,圣字的本義是指聽覺靈敏。中國人常說“耳聰目明”,是指一個人聽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風俗通》里說:“圣者聲也,聞聲知情故曰圣。”俗話說聽話聽音,聽到聲音就能知情,自然是聰敏了。《詩經·凱風》里說:“母氏圣善。”也就是母親聽力極好的意思。這里的圣字,便是用的本義。
由耳聰引申為善聽,也就是能夠傾聽別人的意見。這看似平常,但其中卻蘊含著偉大。因為能夠冷靜耐心的傾聽別人的意見,特別是逆耳之言,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是很難做到的。對于擁有一定權位的人,尤其難以做到。所以,古人把“圣”看成是一種非凡的能力與品德,把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稱為圣人。在古代,儒家創始人孔子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之人”,也叫“圣人”,孟子被尊為“亞圣”,儒家經典被尊稱為“圣經賢傳”。圣的這種含義,今天仍保留在諸如詩圣、書圣、醫圣、棋圣等等詞語中,指某種技藝達到最高境界。
隨著儒術獨尊地位的確立,圣字的含義也不斷被神化。《風俗通》里又說:“聞聲知情,通于天地,條暢萬物。”意思是說,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無所不通,無所不能。不但通人事,而且通天意。在封建社會,以“天命所歸”自命的皇帝,自然看中了圣字。凡是與皇帝有關的事物,都要加上圣字。臣下尊稱皇帝為圣人、圣上;皇帝的命令稱圣旨,皇帝的決斷稱圣裁;皇室的子孫稱圣子、圣裔;其他如圣駕、圣躬、圣聽、圣慮等等。
“圣”在古代還借作酒的代稱。東漢末年曹操當政,嚴令禁酒,當時人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有一次曹操的屬官尚書郎徐邈在家中飲酒大醉,正好曹操的小吏趙達前來找徐邈問事,徐邈醉醺醺地說,我“中圣”了。后來,人們沿襲這種說法,稱酒為圣,稱“醉酒”為中圣。唐代李適之的《罷相作》中有這樣兩句:“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意思是說,罷相后每天以舉杯飲酒為樂事。這里的“圣”字指的就是酒。唐代詩人李白在《贈孟浩然》中說“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意思是:迷戀于賞月飲酒,觀花散心,頻頻大醉,不為君王做事。這里的“中圣”指的就是醉酒。
中國古代所說的“圣母”,一般是指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王后。圣母殿雕塑,是北宋時期的彩塑,在今天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內。殿內共有43尊彩繪泥塑像,除圣母塑像外,還有42尊侍從塑像分列于兩側。圣母塑像鳳冠蟒袍,霞帔珠瓔,盤膝端坐,莊嚴安祥;侍從雕塑口目傳神,姿態自然,服裝鮮艷,是古代雕塑藝術的珍品。
唐代有一部宮廷樂舞叫做“圣壽樂”,創作于唐高宗武后時期。這種樂舞的參加者共有140人戴金銅冠,穿五色畫衣,還能運用舞蹈隊形和動作的變化組成一定的文字,很是壯觀。
上一篇:啟的解釋|啟的意思|“啟”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地的解釋|地的意思|“地”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