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解釋|禮的意思|“禮”字的基本解釋
甲骨文和金文的禮是個會意字,字形表示一種古代用的器皿里面盛放著兩塊玉。商朝時,把玉放在器皿中用來祭祀鬼神。小篆的禮是個形聲兼會意的字,左部是示。由示字組成的漢字大都與祭祀、鬼神、祈禱、崇拜等有關(guān)。右部是表示禮器的豊,豊也表示讀音。禮的本義就是祭祀鬼神之類的事情。
春秋時期,禮的內(nèi)涵逐漸擴大,既指祭祀的儀節(jié),同時又涵蓋了人倫及社會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如《左傳·隱公十一年》說:“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它把禮定義為治理國家,使社會安定,使百姓有序、使后代有利的工具。《漢書·公孫弘傳》也說:“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意思是,每一個人在社會上和家庭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君臣、夫婦、父子等每一種角色都有各自遵循的禮。
原始禮儀來自對神明對祖先的畏懼心理,來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動。禮由祭祀敬神而引申出一般的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禮貌的意義,這就是狹義的禮。《左傳·昭公五年》記載了一件事:昭公到晉國訪問,從郊外慰勞到贈送財物,始終都沒有失禮之處,晉侯認為他對禮非常精通。但晉國的大夫女叔齊卻認為魯侯不懂得禮。他說,魯侯所懂的只是禮儀,不是真正的禮。禮是用來保護國家、推行政令,獲得民心的行為規(guī)范。他認為當時魯國政治混亂,民心渙散,危難臨頭,魯侯卻只是學習瑣碎的禮節(jié)儀式,這不能算精通禮。從這件事看出古人對廣義的禮和狹義的禮的理解。
禮又指社會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中國自古以來號稱禮儀之邦,禮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tǒng)的說法把禮儀分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和嘉禮,合稱五禮。吉禮是祭祀的典禮;兇禮主要指喪禮,還包括對各種天災人禍的哀悼;軍禮是軍事活動的禮儀;賓禮指朝見天子和諸侯之間會見的禮儀;與喜慶宴飲有關(guān)的儀節(jié)統(tǒng)稱為嘉禮。
禮服是舉行儀式時或在莊重的場合穿的服裝。禮堂本是講學習禮儀的課堂,現(xiàn)在指舉行典禮或開會用的大廳。禮尚往來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在禮節(jié)上講究有來有往。
《周禮》、《禮記》、《儀禮》,合稱三禮,是專門記載古代政治制度、行為規(guī)范的儒家經(jīng)典。禮特指這三部儒家經(jīng)典。《周禮》側(cè)重記載典章制度,《儀禮》側(cè)重講述行為規(guī)范和具體禮節(jié)儀式,《禮記》側(cè)重闡明禮的作用和意義。
禮又進一步引申為表示敬意的物品。送禮、獻禮的禮指的都是禮物。禮金指做禮物的現(xiàn)金。
禮還可以做動詞,表示膜拜,如燒香禮佛的禮。禮拜一詞是指宗教徒向所信奉的神行禮。基督教徒在星期日做禮拜,因而星期日也叫禮拜天。
禮還可用做動詞,表示以禮相待,成語禮賢下士的禮就是這個意思。
上一篇:蓋的解釋|蓋的意思|“蓋”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秀的解釋|秀的意思|“秀”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