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解釋|是的意思|“是”字的基本解釋
“是”字在金文中和在小篆中都是由“日”和“正”兩部分組成。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是,直也。”意思是說,“是”的本義就是正直。從字形上來看,“日”和“正”組合到一起,表示著陽光直射大地。陽光是不會彎曲的,以此來表示正直的意思。正直的事物一般被認為是正確的,由此引申,“是”也有正確的意思。“自以為是”的意思就是自己以為正確。東晉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是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看不慣官場的污濁腐敗,因此只作了八十多天的縣令就辭職回家,靠種田為生。他認為自己出去做官是誤入歧途,回家種田才是正確的人生。他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意思是說:我迷路還不算遠,深感今天的選擇是正確的,昨天的選擇是錯誤的。“是非自有公論”這句俗語,是說事情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公眾自然會做出恰當的評判。成語“顛倒是非”中的“是非”也是正確與錯誤的意思。
“實事求是”這句成語出自歷史著作《漢書》,它的原義跟我們今天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唐代學者顏師古解釋說:“務得事實,每求真是。”意思是說:努力弄清事實真相,求得正確結論。“實”這個字在這里是落實、查實的意思,“實事”就是查證落實事情真相,而不是指實際情況。后來人們用“實事求是”表示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例如說:“我們無論做什么工作,只有實事求是,才有希望獲得成功。”
“是”在古代還相當于“這樣”、“那樣”中的“這”。有一個成語叫“是可忍,孰不可忍”,它出自儒家最主要的經典《論語》。春秋末年,魯國的大權落在了大夫季氏家族的手中,國君反而成了擺設。季氏肆無忌憚,越級采用諸侯或天子的禮樂。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不同等級的人只能享用不同規格的樂舞。天子可以享用同時由六十四人表演的舞蹈,諸侯可以享用四十八人的舞蹈,大夫可以享用三十二人的舞蹈。季氏是大夫,只能享用三十二人規格的舞蹈,然而季氏卻采用天子的規格,享用六十四人的大規模舞蹈。孔子對季氏的越格行為極為憤慨。他憤憤不平地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說:這樣的行為都可以容忍的話,那還有什么不能容忍?言下之意是絕對不能容忍。這里的“是”就是“這”的意思。
“是”又有“凡是、任何”的意思。宋代柳永的《八聲甘州》這首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這是寫秋天的景色。“是處”是到處的意思,“苒苒”是漸漸的意思,“物華”就是美好的景物。這兩句詞的意思是說:秋天,到處的紅花綠葉都在凋零,美好的景物在逐漸消失。這兩句詞表現了作者的悲秋情緒。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可以說:“這點兒小事,是人都可以干。”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干這件事情,“是人”就是任何人的意思。
上一篇:明的解釋|明的意思|“明”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曹的解釋|曹的意思|“曹”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