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的解釋|否的意思|“否”字的基本解釋
“否”是個會意字,表示用“口”說“不”,加以否定。
古人常用“否”來做應對,表示不同意別人的說法。《戰國策》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秦王想以換地為借口,得到一個叫安陵的小國的土地,安陵國君不同意,秦王就很不高興地對安陵國的使者唐且(jū)說:“安陵君違背我的旨意,是輕視我嗎?”唐且回答說:“否,非若是也。”意思是說:不,不是這樣的。唐且向秦王解釋說,那是安陵君的祖先留給他的地,是不能換的。秦王大怒,威脅唐且說:“天子一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意思是他一旦發怒會讓安陵國的人頭落地。唐且毫不畏懼地回敬說:“若士必怒,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縞素。”意思是說,如果讓我發怒,我現在就會與你拼命,這樣將倒下我們兩人的兩具尸體,在五步之內鮮血四濺,秦國的臣民都要穿上白色孝服。唐且說著,拔出劍做出向秦王沖過去的樣子,嚇得秦王臉色發白,趕快收回了換地的要求。
“否”字還可以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南宋詞人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這樣寫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尚能飯否”就是“飯量還好不好”的意思。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史記》中記載說:趙王派使者去探訪告老在家的廉頗,廉頗當著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上馬,以表示自己還可為國效力。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引用這個典故,是用廉頗作為比喻,意思是:沒有人來問一問我的身體怎樣,還能為國家出力嗎?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憤心情。
“否”還讀作(pǐ),有閉塞和阻隔不通的意思。清代政治家鄭觀應在他的著作《盛世危言》中說道:“官司益多,否塞益甚。”這是說一個國家官僚機構設得越多,社會的運作就越不通暢,越容易受到阻隔。
中國古代的一部與占卜有關的書叫《周易》。“否”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個卦名,表示的是天地不交,上下隔閡,閉塞不通;與“否”相對的另一個卦名叫“泰”,表示的是天地相交,順利、通暢。后來人們用“否”表示壞運,用“泰”表示好運。
中國古代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講述的是漢代末年的一個愛情悲劇。小官員焦仲卿和妻子劉蘭芝夫妻恩愛,但卻因婆婆不喜歡劉蘭芝而被強行拆散,劉蘭芝回到娘家,兄長逼她改嫁時說:“先嫁得府吏,再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意思是說,你劉蘭芝以前嫁的是一個小官員,現在有機會嫁給太守的公子,壞運和好運的差別大得就像天地之別一樣,足夠你一輩子享盡榮華了!可惜劉蘭芝重情義不重榮華,表面上答應改嫁,卻在洞房之夜投水而死,焦仲卿也上吊自盡,二人化作鴛鴦,夜夜悲啼。
古人認為否和泰可以相互轉化。成語“否極泰來”,比喻壞運發展到了極點,好運就會到來。
上一篇:及的解釋|及的意思|“及”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土的解釋|土的意思|“土”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