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的解釋|伏的意思|“伏”字的基本解釋
伏是一個會意字,左邊是人,右邊是犬。《說文解字》說:“伏,司也。從人,從犬。”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解釋說:“司,今之伺字。……犬司人,謂犬伺人而吠之。”意思是,狗守候在家門口,看見人來了就會叫,所以伏由人和犬字組合而成,用來表示守候、觀候的意思。
由守候、觀候的本義,引申出俯伏、面向下臥的意思。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門行·龜雖壽》中有這樣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驥指的是好馬,櫪是馬槽。老驥伏櫪,就是老馬俯伏在馬槽中,比喻人年老。這首詩作于公元207年,曹操在這一年北征烏桓,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消滅了逃到那里的袁紹殘部,取得了遠征的勝利。曹操在回師途中,路經渤海,登臨碣石,心潮澎湃,寫下了這一豪情激蕩的著名詩篇,充分抒發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現在體育訓練中經常進行的伏地挺身,就是要求受訓者面部向下平臥,僅用雙臂支撐起身體,因此也被稱之為俯臥撐。伏也可泛指身體前傾靠在物體上的姿勢。伏案寫作中的伏案,就是上身靠在桌子上的意思。
俯伏的姿勢比較適于隱藏形跡,所以伏字由俯伏的意義,又引申出藏匿、埋伏的意思。如潛伏、晝伏夜出等。埋伏起來伺機攻擊敵人的軍隊,我們稱之為伏兵;用伏兵來突然襲擊敵人,叫做伏擊。古往今來,運用設置伏兵的方法襲擊敵人,出奇制勝的戰例屢見不鮮。《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家喻戶曉?熏諸葛亮第一次抓住孟獲,就是采用的伏兵計。
中國著名的古琵琶曲《十面埋伏》,表現的就是漢代劉邦與項羽垓下之戰的內容。楚漢之爭,歷時數載,項羽的楚軍終被劉邦的漢軍包圍在了垓下,四面全是劉邦的軍隊,項羽無法突圍,只得自刎于烏江。《十面埋伏》運用琵琶特有的技巧,用音樂生動地描繪出了這一段史實,表現出了千軍萬馬沖鋒陷陣的宏大戰爭場面,幾百年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伏字也可與服裝的服字通用,表示屈服、低頭承認或使屈服、降服的意思。例如伏輸、伏罪中的伏,都是屈服的意思。而降龍伏虎中的伏就是使屈服,即降服的意思。降服龍虎,形容法力的高超或力量的強大。除了上述一些詞以外,伏辯、伏侍中的伏字也都可以寫成服裝的服。
伏字還有伏天的意思。中國民間有三伏的說法,三伏實際上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總稱,指的是夏季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從入伏到出伏,大概相當于陽歷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當然,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年天氣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一般說來,中伏、末伏的溫度比較高,所以有熱在中伏的說法。
上一篇:豐的解釋|豐的意思|“豐”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倒的解釋|倒的意思|“倒”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