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之計》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權宜之計的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解釋 權宜:暫時適宜。指為應付某種情況而采取的臨時措施。
出處 《后漢書·王允傳》:“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東漢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專權之下,漢朝已經奄奄一息。為了對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誅滅宦官的同時趁機把持了朝廷政權。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對。王允時任司徒,暗中結納呂布,制造呂布和董卓的矛盾。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終趁皇帝大會群臣的機會利用呂布殺掉了董卓。
王允本來性格剛直,以前擔心豺狼一樣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斂。董卓死后,王允以為再也沒有什么禍患和危難了,就松懈下來,重新恢復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會時,缺少溫和之色,秉持正義、一絲不茍,不針對具體情況而臨時采取變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擁戴他,和他的關系漸漸疏遠。這時,董卓原來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機反攻,帶兵殺回長安,王允被滅族。
反義 百年大計
例句
“一國兩制”不是一種權宜之計和過渡性措施,而是由國家憲法和法律作保證的一項長期的國策。
上一篇:《朝三暮四》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李代桃僵》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