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落井下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落井下石:luò jǐng xià shí
詞源: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 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 落陷阱, 不一引手救,反擠之, 又下石焉者, 皆是也。”
詞由: 韓愈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職, 對社會人情的冷漠和殘忍, 就有一肚子的憤懣之情: 因反對唐憲宗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 更有壯志難酬的不平情緒。因此,他在為柳宗元寫碑文的時候,便借題發揮, 對當時的社會人情進行了無情的揭露。他說:“人們平時表現得互相慕悅, 握手言歡, 好象要拿出肝肺來表示真心誠意, 指天涕泣, 發誓不會背信棄義。可是, 一旦發生一點利害沖突, 立刻就會反臉不認人。當別人落下陷阱時, 他不但不伸出援救的手, 反而去把他往下傾, 甚至還向落下井的人投石頭。
詞義: 有人落在井里, 不但不去救他, 反而還向井里投石頭。比喻乘人危急的時候加以陷害。也作“投石下井”、“投井下石”。
書證: 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他日復來, 仍舊先咬老實人開手,‘投石下井’,無所不為。”梁斌《播火記》一六:“草野朋友, 沒有什么政治的約束, 平時追逐酒肉, 事情一來,就投井下石。”從維熙《大墻下的紅玉蘭》:“‘勞改’兩個字象怕人的瘟疫癥, 都躲得遠遠的, 甚至明知道入監的親友純屬冤枉, 不落井下石, 就算是很不低的道德標準了。”
上一篇:成語《草菅人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葑菲之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