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非池中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非池中物:fēi chí zhōng wù
詞源:《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今猬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詞由:三國時,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兼任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等縣作他的奉邑,屯駐在江陵。此時,劉備憑借左將軍的身份兼任荊州牧,治所設在公安。有一次,劉備到京城(今江蘇鎮江市)去拜見孫權,周瑜便上疏說:“劉備勇驍雄杰,又有關羽、張飛那樣熊虎般的部將,一定不會長期屈從于人,受人支配的。我認為從大局考慮,應當把劉備遷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大興土木,給他修建華美的宮室,多配備美女和他喜好的東西,使他的耳目經常感到歡樂,把關羽、張飛和他隔離開來,各安置一個地方,讓象周瑜這樣的人能夠挾持關羽、張飛作戰,天下就可以定下來了。現在分割土地來資助他們,這三個人聚在一處,恐怕象蛟龍得了云雨,終究不是水池中可以容納的東西了。”周瑜的這一建議是很有水平的,但由于此時曹操廣泛招攬英雄人物,加以劉備終究難以控制,而沒被孫權采納。
詞義:不是水池中可以容納的東西。比喻有志之士終究不會茍安一隅。
書證:《晉書·劉元海載記》:“元海若能平涼州,斬樹機能,恐涼州方有難耳。蛟龍得云雨,非復池中物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子建懷才抱智,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 必為后患。”
上一篇:成語《青云直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鞠躬盡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