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降志辱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降志辱身:jiàng zhì rǔ shēn
詞源: 《論語·微之》:“子曰:‘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 降志辱身矣, 言中倫, 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 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 無可無不可。”
詞由: 這個成語典故來源于古代幾個逸民的故事。殷代的伯夷、叔齊, 司馬遷在 《史記》 里為他倆立了傳。這是兄弟兩個, 伯夷知道父親繼承君位,父親一死,他就逃走;叔齊看哥哥逃避了, 也逃走。孔子認為這弟兄兩個, 是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的。朱張、柳下惠、少連,是周代的隱士。朱張, 字子弓, 隱居起來不愿做官。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居柳下,死后謚曰惠,故稱柳下惠。他本是魯國的大夫,被革職后就當老師。有人問他:“你有才能,你不好到別的國家去做官嗎?”他說:“如果我是正直的,革職又有什么關系?如果我是不正派的,又何必要到別的國家去呢?”所以孔子說他雖然降志辱身了,但他的行為還合乎禮義。
詞義:降貶志氣,辱沒身分。志:志向,骨氣;身:身分,人格。
書證:《戰國策·韓策二》:“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幸以養老母,老母在前,政身未敢以許人也。”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不知你肯降志辱身,做這等事,正是為人所不能為呢!”
上一篇:成語《門墻桃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青云直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