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二者必居其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二者必居其一:èr zhě bì jū qí yī
詞源: 《孟子·公孫丑下》:“陳臻問曰‘前日于齊, 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 七十鎰而受; 于薛,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 則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 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詞由:有一次,孟子到齊國,齊王送給他三百兩金子,他不要。隨后到了宋國,宋君送給他二百一十兩金子,他卻接受了;到薛國薛又送他一百五十兩金子,他也接受了。他的學(xué)生陳臻問他:“如果你不接受齊王的金子是對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金子就不對了;如果接受宋君、薛君的金子是對的,那么不接受齊王的金子就不對了。在這兩者之中,老師必有一樣了。”孟子回答說:“兩者都是對的。齊王送我金子,沒有什么理由,所以我不接受;而宋君、薛君送我金子,一個說我急需路費,一個說我需要買點兵器防身,所以我接受了。”
詞義:兩者之中必定要占一樣,沒有別的選擇。
書證:劉半農(nóng)《復(fù)王敬軒書》:“先生誤以為以‘他’‘著’押韻,不知是粗心浮氣,沒有看出來呢?還是從前沒有見識過這種詩體呢?……‘二者必居其一’,還請先生自己回答。”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在野獸面前,不可以表示絲毫的怯懦。我們要學(xué)景陽岡上的武松。在武松看來,景陽岡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樣,不刺激它也是那樣,總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上一篇:成語《與虎謀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井底之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