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問三不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問三不知:yī wèn sān bù zhī
詞源:《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詞由:春秋時期,有一次晉國出兵攻打鄭國,晉君任命荀瑤為統帥。當時,荀文中反對貿然出兵,他認為晉對鄭的情況還不了解,不可輕舉妄動。應該首先派人打探一下鄭國的情況,然而方可決定是否用兵。他說:“有遠見卓識的人看待事情,總是把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三個階段的發展情況都弄清楚了,然后才行動,而我們現在這三方面的情況都一無所知,要想取得勝利是很困難的。”
詞義:問起事情的始、中、終三方面的情況全然不知。三:指事情發展的始、中、終三個方面。比喻人們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兩眼一抹黑。
書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也難十分去問他。”謝雪疇《長江飛渡記》:“平時光會貪污,逍遙浪蕩;談到行軍打仗的事,那就一問三不知。”馬南邨《燕山夜話·變三不知為三知》:“我們有時候談起調查研究工作,就不免覺得慚愧,深深地感到自己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遇到別人問起許多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常常一問三不知。”老舍《駱駝祥子》十三:“自己頂好學拉磨的驢,一問三不知,只會拉著磨走。”草明《乘風破浪》第十七章:“易大嫂是精神爽快,過去一問三不知的,現下,她忽然把許多事情都攬到自己門下了。”
上一篇:成語《一日千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三不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