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匡天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匡天下:yī kuāng tiān xià
詞源:《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詞由: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子路、子貢在一起評論管仲。對這位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的人物,他們的看法截然不同。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哥哥公子糾,公子糾的老師召忽自殺了,而管仲(也是公子糾的老師)卻不去死。”子路接著問道:“這恐怕不能說是仁德的表現(xiàn)吧?”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停止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戰(zhàn),這可都是管仲的力量。這就是管仲的仁德,這就是管仲的道義。”子貢則說道:“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桓公殺公子糾,他不僅沒有以身殉職,相反地還去輔佐齊國公,成為他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人民直到現(xiàn)在還受到他的好處。假若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邊開了(指淪為夷狄)。難道能要他象一般老百姓一樣為了小節(jié),自殺于山溝之中而不讓人知道嗎?”
詞義:糾正混亂的局勢,使天下安定。匡:正,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tǒng)治力量所能達(dá)到的地方,泛指整個中國。
書證:《荀子·王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先生(諸葛亮)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濟(jì)世之才也。”
上一篇: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發(fā)千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