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街談巷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街談巷議:jiē tán xiàng yì
詞源: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說, 蓋出于稗官, 街談巷語, 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致遠恐泥, 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
詞由: 這里說了小說的由來。班固列舉了當時《伊尹說》第十五家, 一千三百八十篇所謂小說之后, 這樣敘述小說的淵源: 所謂小說家的文章, 是出自于小官之手, 他們街談巷議, 這里聽到一個傳說, 那里得到一個逸聞, 以為還有可供閱讀的價值, 于是便記了下來。孔子說:“這些東西,君子是不寫的。”君子雖然認為不值得一寫, 然而它卻消亡不了。因為它有它的生命力,就是眾老百姓喜歡說, 也愛聽。
詞義: 小街狹巷里的談說議論。后指群眾的輿論, 或形容群眾的意見多, 議論紛紛。如淳注:“街談巷說,其細碎之言也。”亦作“街談巷諺”、“街譚巷議”。
書證: 漢·張衡《西京賦》:”若其五縣游麗辯論之士, 街談巷議, 彈射臧否, 剖析毫厘, 擘肌分理。”唐·劉知幾《史通·采撰》:“故作者惡道聽途說之違理, 街談巷議之損實。”沙汀《困獸記》二五:“太陽 已經落土, 湯圓擔子已經上了街了, 雖然始終沒有盼望到張貴, 街談巷議,卻也沒有任何有關吳楣的閑田, 于是田疇離開茶館, 放放心心回家里去。”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我初到長沙時, 會到各方面的人, 聽到許多的街談巷議。”清·昭梿《嘯亭雜錄·松相公好理學》:“公于召見時, 凡民間隱情,街談巷諺, 無不率口而出, 毫元隱忌。故人多尼之。” 清·龔自珍 《對策》:“不農者, 亦無街譚巷議,以轉移執事為常業者也。”
上一篇:成語《銜環結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裹足不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