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添兵減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添兵減灶:tiān bīng jiǎn zào
詞源:《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詞由: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齊軍在田忌、孫臏的帶領下,直奔魏國的都城大梁,以解韓國之危。這下氣壞了魏將龐涓。因為,龐涓和孫臏本來是一起學習兵法的同學,龐涓嫉妒孫臏的軍事才能,當年在魏國時,龐涓就陷害孫臏,挖去了他的膝蓋,使他成了殘廢。后來,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孫臏才逃出虎口,返回齊國。為此,兩人誓不兩立。當龐涓在前線聽說孫臏率兵進了魏國,已經威脅著國都大梁,便立即傳令從韓國撤兵,氣急敗壞地向齊軍撲來,恨不得一口把孫臏吃掉。孫臏一邊詐敗佯輸,一邊采用了添兵減灶的辦法來迷惑龐涓。第一天命令士兵挖十萬人煮飯的灶, 第二天減少到五萬, 第三天再減到三萬軍灶。與此同時, 孫臏逐日增加士兵。龐涓發現軍灶越來越少, 誤以為齊軍官兵逃跑和掉隊的已經超過了半數,便下令扔下步兵, 率部分輕騎拼命追趕齊軍。結果, 在馬陵道中了孫臏的埋伏。魏軍遭受慘敗, 龐涓自刎而亡。
詞義: 增添士兵, 反倒減少軍灶。指做出將士逃亡的假象, 以迷惑對方。
書證:元·無名氏《誶范叔》楔子:“俺魏國與齊國有積世之仇,前年齊國遣孫臏統領軍馬, 明稱救韓, 暗來襲魏,被他詐敗佯輸,添兵減灶,在馬陵山下,削木為號,眾弩俱發,射死大將龐涓, 擄了長兄公子申歸齊, 俺魏國從此不振。”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折:“真個軍師妙算,鬼神莫測, 只一個添兵減灶之計,要將龐涓賺到馬陵山谷。”
上一篇:成語《涸轍之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澠池之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