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土崩瓦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土崩瓦解:tǔ bēng wǎ jiě
詞源:《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詞由:在我國歷史上,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了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筑長城、馳道,對發展生產,加強水陸交通,鞏固國防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秦始皇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對勞動人民實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宮殿、造墳墓,窮侈極欲,弄得人民怨聲載道。秦始王死后,其子胡亥即位。胡亥是個昏庸無能、只知享樂的家伙。他接位以后,繼續征調了幾十萬囚犯、奴隸和民工,大修阿房宮和秦始皇的墳墓,賦稅徭役極為繁重,使人民的怨恨日甚一日。公元前209年,終于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接著,劉邦、項羽起兵響應。胡亥走投無路,被趙高逼迫自殺。胡亥死后,秦始皇的孫子子嬰做了秦王。由于秦王朝已腐敗透頂,子嬰根本無法挽救,他只當了46天的秦王,就被劉邦所降。至此,秦王朝徹底覆滅。對于秦王朝的滅亡,《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過秦論》的作者賈誼認為是子嬰無能,沒有守住秦朝的宗廟社稷。《史記集解》的作者裴駟則認為,從秦始皇起就罪惡昭著,到了胡亥更加厲害,秦王朝積怨甚多,理當滅絕,所以最后土崩瓦解,這是子嬰所無法挽救的。
詞義:如土崩塌,瓦分解一般。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制成圓筒形,分解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徹底潰敗,不可收拾。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某引兵沖殺十余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無數。”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陸〕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毛澤東選集》四卷合訂本第840頁:“德軍猛攻不克,整個德奧土保陣線再也找不到出路,從此日益困難,眾叛親離,土崩瓦解,走到了最后的崩潰。”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姚雪垠《李自成》:“……往古有許多朝代的末梢年都是天災與人禍交至,最后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上一篇:成語《固若金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坐井觀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