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良知良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良知良能:liáng zhī liáng néng
詞源:《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詞由: 有一次孟子談到仁義與人的天性的關系時, 這樣說: 有的人并沒有學過, 可是他能做, 這就是他的天性好啊。對問題沒有思考過,可是他能感覺到是好還是不好, 這也是他的天性好啊。孩提時, 就懂得愛他的父母, 長大了, 也知道敬重他的兄長, 曉得愛, 明白敬, 不是別的, 就是有了仁義的緣故啊!
詞義: 指人的天賦就有道德觀念的本能。朱熹注:“良者, 本然之善也。”所謂“良”, 就是本性就好。亦簡作“良知”。
書證: 清·惲敬《讀孟子二》:“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 而仁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穿窬之心, 而義不可勝用也。孟子皆以仁義言之, 言良知良能亦然。”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若鄙所謂致知格物者,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民族主義,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潛在,逮至今日,乃始發達,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上一篇:成語《自鄶以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苛政猛于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