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耳聞不如目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耳聞不如目見: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詞源: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詞由:戰(zhàn)國時代,魏文侯派西門豹去治理鄴這個地方。臨走時,魏文侯囑咐西門豹,治理政事要注意實(shí)地調(diào)查,要親自辦理。他說:“耳朵聽到的不如親眼看到的;親眼看到的不如切身體驗(yàn)的。”西門豹到了鄴地,深入調(diào)查,采取了一些很得人心的措施,如嚴(yán)厲打擊為害多年的巫婆、三老,興修水利等,得到當(dāng)?shù)乩习傩盏姆Q贊。
詞義:聽到的不如親眼看見的更可靠。表示實(shí)際經(jīng)歷的重要。也作“耳聞不如眼見”。
書證:《魏書·崔浩傳》:“李順等曰:‘耳聞不如目見’。吾曹目見,何可共辨。”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八回:“沙僧道:‘就行也不是話,再住也不是話。口說無憑,耳聞不如目見。我背了馬,且請師父親去看看。”峻青《煙墩》:“耳聞不如眼見,這次回來,我才真正懂得我們中國,真的揚(yáng)眉吐氣了。”浩然《艷陽天》第一卷第五章:“行了,行了,耳聞不如目見,這回我可知道您的厲害啦!”
上一篇:成語《耳濡目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肥馬輕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