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犬牙相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犬牙相制:quǎn yá xiāng zhì
詞源:《史記·孝文本紀(jì)》:“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
詞由:漢劉邦死后,呂后一度專政,她的親屬從各方面把持了朝政。公元前180年,呂后病死,大將周勃、陳平等誅滅諸呂,決定迎接代王劉恒為皇帝。但劉恒不敢輕易答應(yīng),認(rèn)為朝廷上的大臣都是高帝劉邦手下的將軍和謀士,很不好對付。中尉宋昌對劉恒說:“大王盡可以放心地去。殘暴的秦皇失去了天下,諸侯、豪杰一窩蜂似地起兵,誰都想當(dāng)皇帝,然而只有高帝統(tǒng)一了天下。高帝封了親屬做了各地的王,使他們地界相連,如犬牙交錯,可以互相牽制,這樣,劉氏天下就堅如盤石了。現(xiàn)在,老百姓厭亂思治,就算有的大臣想作亂,百姓是不肯聽從的,大王完全可以放心地回京即位。”劉恒覺得宋昌的話有道理,于是就進京做了皇帝,這就是漢文帝。
詞義: 象犬牙似地相互鉗制。制:制約, 牽制。常喻多種力量互相牽制、制約著。
書證: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一:“唐初府兵最盛, 后變?yōu)榉?zhèn), 雖跋扈不臣, 而犬牙相制, 終藉其力。”
上一篇:成語《物以類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犬馬之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