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分崩離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分崩離析:fēn bēng lí xí
詞源:《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詞由: 春秋時, 魯國的卿大夫季康子, 實際權勢很大, 早已超出國君魯哀公之上。當時費邑 (今山東費縣),是季康子的私邑, 他為進一步擴大和筑固自己的統治權力, 想攻伐附進的顓臾, 把它吞并過來。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小國。當時孔子反對季康子攻戰顓臾。而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季路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因此孔子責備他倆不該支持季氏。孔子對他倆說, 無論諸侯或大夫,辦理國家政事, 不怕貧窮, 不怕人口少, 只怕不得安居。如果貧富并不懸殊, 窮也就無所謂了, 如果都能安居, 人口少也就沒有關系。如果不發生戰爭, 也就不會發生什么危險的災難。這樣, 遠方的人就會前來歸服你。現在的情況是遠方的人不愿來歸服, 國家分崩離析不能自守, 卻想使用兵力,去攻打顓臾。你倆輔助季康子干了些什么呢?
詞義: 形容國家或團體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崩: 倒塌; 析: 分開。
書證: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戰爭使全國分崩離析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結的局面。”
上一篇:成語《出污泥而不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別無長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