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近人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近人情:bù jìn rén qíng
詞源:《莊子·逍遙游》:“吾聞言于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經(jīng)庭,不近人情焉。”
詞由:接輿是春秋時代楚國人,他言辭奇詭,放蕩不羈,人稱狂士。一次,他對肩吾說:“在遙遠的北海中,有一仙山名叫姑射,山上住著不少皮膚潔白,容貌端莊的神仙。他們不吃五谷,只是吸風飲露。他們駕御飛龍,騰躍于云氣之中,巡游于四海之外。他們能使宇宙間的一切正常發(fā)展,萬物富有生機,五谷豐登。”肩吾聽了,大惑不解,就去對連叔說:“我聽了接輿的一番話,覺得他的話夸大得沒有根據(jù),經(jīng)不起反復推敲。他所講的好象天上的銀河一樣,沒有邊際,離實際太遠,也太不近人情了。”連叔的看法卻不同,他覺得接輿說的是非常高妙的理論。
詞義:不合乎人之常情。形容一個人的性情和言行與常人不同。
書證:唐僧法琳《辨正論》卷八注引劉義慶《宣驗記》:“吳主孫皓,性甚暴虐,作事不近人情。”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二回:“大人先問自己真情怎樣?還說我恐嚇,實太過不近人情。”
上一篇:成語《不翼而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兩虎相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