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誡惶誠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誡惶誠恐:jiè huáng chéng kǒng
詞源:《后漢書·杜詩傳》:“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詞由:杜詩才能不凡,可又很謙遜。在任侍御吏時,見將軍蕭廣放縱士兵,欺壓百姓,多次勸誡他,他就是不改,于是便殺了蕭廣,以平民憤。光武帝劉秀得知后,表示贊賞。杜詩后又被派到河東去,鎮壓楊異的叛亂;斬了楊異后就留任為成皋縣令,后又升為南陽太守。他廣拓農田,除暴安民,社會安定,人民富裕。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而他自認為無功受祿,上書光武帝要求到小郡任職。書中說:“我自己思量,我是一個小官之材,沒有大才,現在是正趕上陛下開創大業,我因受恩作了太守。我在職無功,占據著高位,心里實在感到害怕。”
詞義:原為封建時代奏章中的套語,表示對皇帝威嚴的敬畏。誠:實在,確實; 惶: 害怕;恐:恐懼, 畏懼;表示實實在在地害怕和恐懼, 現多形容十分害怕, 非常謹慎。
書證: 三國·魏·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袁》: “謹拜表并獻詩二首, 辭旨淺末,不足采覽,貴露下情, 冒顏以聞。臣植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死罪死罪。”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十一:“一些成了驚弓之鳥的部員們算也誠惶誠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險的地面通過了。”
上一篇:成語《觥籌交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請自隗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