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狼吞虎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
詞源: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阮家三兄弟讓吳用吃好了幾塊,便吃不得了,那三個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詞由:晁蓋得了劉唐的報信,決定截取梁中書送給蔡京的壽禮生辰綱,但覺得人力不夠,便由吳用到石碣村約阮家三兄弟即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入伙,來取這不義之財。吳用到了石碣村,先后找著了阮家三兄弟。阮家三兄弟就請吳用吃酒。他們敬重吳用,也很親密,吃起來不受拘束,所以吳用吃了幾塊牛肉就不吃了,阮家三兄弟則大吃特吃。
詞義:吃東西就象狼、虎那樣吃的樣子。形容吃東西又急又猛的樣子。亦作“狼餐虎咽”。
書證:清·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二回:“迎著里面燈光,仔細觀看,只看那大小群妖,一個個狼餐虎咽,正都吃東西哩。”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不上一刻功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五回:“走了這半日,肚子饑餒,狼吞虎咽吃了一回。”高士其《漫談粗糧和細糧》:“有許多人吃東西時狼吞虎咽,不經過嘴嚼,沒有發揮唾液的消化作用就吞下去了。”冰心《我們把春天吵醒了》:“大地狼吞虎咽地吃飽了,擦一擦流油的嘴角和臉上的汗珠,站了起來”。焦祖堯《總工程師和他的女兒》:“他吃飯狼吞虎咽,速度太快,不容易消化。”
上一篇:成語《狗尾續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生榮死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