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牛溲馬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牛溲馬勃:niú sōu mǎ bó
詞源:唐·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詞由:國子先生要諸生好好學習,有一個學生就說,學習有什么用?你先生的于學業可謂勤了,做學問可謂勞了,寫的文章可謂好了,為人也可謂成了,結果怎樣呢,還不是顧不了兒寒妻饑嗎?國子先生就開導他,說:“好的木匠,是什么木料派什么用場;好的醫生呢?對于象玉札、丹砂、赤箭、青芝這一類珍貴藥材當然要用,而對于象牛溲、馬勃、敗鼓之皮這一類低賤的藥材,也不是棄之不用。什么病用什么藥,無論是珍貴的還是低賤的,都得恰到好處。針對病癥用藥,才能把病治好。
詞義:象牛溲、馬勃那樣賤陋的藥材。牛溲:牛尿,一說車前草,可治水腫、腹漲等病;馬勃:馬屁勃,屎菰,生在濕地及腐木上,可治惡瘡。比喻物雖微賤,卻有用處;或比喻沒有什么用處的東西。亦作“馬勃牛溲”。
書證: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添神補髓,遠勝于馬勃牛溲也。”清·曾樸《續孽海花》第四十二回:“人參甘草未必一定能去病,到是牛溲馬勃,有時可以收效。”郭沫若《學生時代·創造十年續篇》:“終于使孤軍社等待不過,把調查報告收回去自行編輯,而我的文章也就得以免掉了作為牛溲馬勃的資料。”
上一篇:成語《愛屋及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牛郎織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