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爾反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出爾反爾:chū ér fǎn ér
詞源:《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怨焉。’”
詞由:鄒國與魯國發生毆斗,鄒國吃了虧。鄒穆公就去請教孟子:“在這次爭斗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坐視不救,一個也沒有死。我們殺他們,但他們是殺不完的;要不殺他們,他們確實是太可恨。你看怎么辦是好呢?”孟子回答說:“在那荒年的日子里, 你的老百姓是怎樣的呢? 老弱病殘的,餓死在山溝里,年青力壯的, 就四出逃荒, 人數有好幾千。你的倉庫里不是沒有糧食,國庫里不是沒有錢財。可你的官吏既不向你報告災情,也不賑濟難民。這不就是殘害老百姓嗎?曾子說過,做人君要戒而又戒的是: 你怎么對待老百姓, 老百姓也會怎么樣對待你。你就不要計較老百姓的過失了。詞義: 你怎么對待人家, 人家也就會怎么對待你。爾:你; 反:通“返”,回。后來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反復復。
書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他肯讓自然極好, 倘若不肯, 也只好由他, 我不能做出爾反爾的事。’鄭振鐸《取火者的逮捕》: “我怎么能夠‘出爾反爾’的賣友求免呢?”
上一篇:成語《出奇制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剛愎自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