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鼓作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鼓作氣:yī gǔ zuò qì
詞源:《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詞由:春秋時代,魯莊公十年春,齊兵攻魯,魯莊公帶兵前往應戰(zhàn)。兩軍在長勺擺好了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進軍,曹劌阻止他說:“不行!”直到齊兵擊了三次鼓之后,曹劌才說:“現(xiàn)在可以出擊了。”魯莊公于是下令進軍,結(jié)果大獲全勝。打了勝仗后,莊公問曹劌:“為什么能大敗敵人?”曹劌回答說:“打仗全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最旺盛,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衰退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沒有了。當敵人士氣低落、兵無斗志時,我軍卻精力充沛,士氣旺盛,所以打敗了敵人。
詞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現(xiàn)常形容做事時鼓足干勁,一往無前。
書證: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八回:“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姚雪垠《李自成》:“他們說,將士們早就抱著一個沖出潼關的決心,如今只有一鼓作氣,直向前沖,軍心才不會渙散。”老舍《趙子曰》:“他一鼓作氣的坐起來,三下五除二的穿上衣褲,下地,披上皮袍,跑出去!”
上一篇:成語《一鳴驚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上下其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