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重于泰山,輕于鴻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重于泰山,輕于鴻毛:zhòng yú tài shān , qīng yú hóng máo
詞源: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詞由:西漢時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任太史令時,因為對投降匈奴的李陵開脫罪責,被漢武帝下入獄中,受了殘酷的腐刑。為了完成《史記》這部巨大的歷史著作,他忍受了種種污辱和迫害。獲釋出獄后,他給好友任安(字少卿)寫了封信,談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立志著書的愿望。信中還指出:“一個人總免不了一死,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死得毫無價值,比鴻雁的毛還輕。我之所以忍辱負重,蒙受奇恥大辱而仍活下來,是為了完成這部歷史著作。”
詞義:比泰山還重,比大雁的毛還輕。鴻毛:大雁的羽毛。比喻人死得要有價值,不能沒有一點意義。
書證: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可曉得我談爾音,當年看了那五兩,輕如草薺;今日得著這五兩,便重似泰山。”毛澤東《為人民服務》:“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上一篇:成語《重九登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量力而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