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監守自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監守自盜:jiān shǒu zì dào
詞源: 《漢書·刑法志》 : “當斬右止, 及殺人先自告, 及吏坐受賕枉法, 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 已論命復有笞罪者, 皆棄市。”
詞由: 漢孝文帝時, 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上書建議, 使刑法更加完備起來。這兩個人怎么給孝文帝提這個建議的呢? 原來這里面有個故事。孝文帝即位十三年時, 齊地太倉令淳于公犯了罪要處死, 被抓到長安。淳于公有五個女兒沒有一個兒子, 因此就罵兒女說:“生孩子不生男孩, 到父母有危難時, 沒有兒子來分憂。”他最小的女兒叫緹縈, 聽了很是自傷悲泣, 于是便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向孝文帝上書說:“我情愿被朝廷沒入官婢, 來贖我父親的罪, 使他能改過自新。”孝文帝很受感動, 因此就下了命令, 取消死刑。張蒼、馮敬兩人就上書說:治理國家當然是靠德不靠刑, 但也不能把死刑取消, 有三種人還是要判死刑的, 其中一種就是“主守自盜”, 即監守財物的人盜竊自己所監守的財物。
詞義: 盜竊自己管理、防護的公家財物。監: 監督、管理;守:保護、防衛: 盜: 盜竊。
書證: 愛新覺羅·溥儀 《我的前半生·新的一章》: “故宮的玉器、瓷器、字畫等等古文物, 歷經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以及包括我在內的監守自盜, 殘剩下來的是很少了。”
上一篇:成語《皮里春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直言不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