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爽然若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爽然若失:shuǎng rán ruò shī
詞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鵬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詞由:賈誼是西漢洛陽(現河南洛陽市)人。漢文帝時被召為博士、太中大夫,并擬提拔為公卿。后來被謫為長沙王太傅。賈誼辭別朝廷住所出發,聽說長沙地勢低洼,氣候潮濕,自以為壽命不會長久,再加上自己又是被貶謫而去的,內心很不得意。在渡湘江的時候,作了一首賦,憑吊屈原。賈誼任長沙王太傅三年之后,一天有只貓頭鷹飛入賈誼的房舍,落在他的座位旁邊,以為不祥。楚地的人管貓頭鷹叫“鵬鳥”。賈誼又作了一首《鵬鳥賦》,以寬慰自己。“賦”中深得莊周外死生順造化之旨。司馬遷在為賈誼作傳時發表感慨說:“我讀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又責怪屈原,以他那樣的才能,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容納呢,但卻讓自己走上自殺這條路。可是讀了《鵬鳥賦》,主張把死和生等同看待,把去和留看得很淡漠,又茫然失去主見,不知怎樣才對。”
詞義:拿不定主意,象失去了依托。爽然:拿不定主意的樣子。
書證:魯迅《朝花夕拾·瑣記》:“畢業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卻又有些爽然若失。”
上一篇:成語《焚膏繼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牛鬼蛇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