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遠千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遠千里:bù yuǎn qiān lǐ
詞源:“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詞由:春秋時,孟子曾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可總沒有一國君主用他。后來,孟子聽說梁惠王前兩年被齊、秦、楚三國打敗,想求賢士幫助自己報仇雪恥,用了好多禮物四方去聘請。孟子就來見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老人家不辭辛苦,從千里之外趕來, 也有什么有利于我們國家的好策略嗎?”孟子回答說:“你為什么一開口就提到利呢? 有了仁和義就足夠了。假如做王的說: 怎樣才有利于我的國? 大夫說: 怎樣才有利于我的家? 讀書人和一般平民說: 怎樣才有利于我自身? 上上下下, 互相爭權奪利, 那國家就處于危險的地位了。”
詞義: 雖在千里之外,卻不認為遠。形容不怕路途遙遠。亦作“不遠萬里?”
書證:《戰國策·韓策二》:“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 不遠千里, 枉車騎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 至淺鮮矣。”《戰國策·秦策一》:“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 愿以異日。”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 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 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 不遠萬里, 來到中國。”
上一篇:成語《不貪為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與世長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