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鳥盡弓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鳥盡弓藏:niǎo jìn gōng cáng
詞源:《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詞由:春秋時,越王勾踐靠著范蠡、文種兩個人的全力協助,滅了吳國,雪了國恥,稱霸于諸侯。范蠡看出勾踐這個人只可與人共患難,不能與人共安樂,就改名換姓逃到齊國去了。范蠡到了齊國就寫封信給患難之交的文種,勸他早日離開,否則會給越王殺死的。他在信中打了個比喻:鳥全打完,再好的彈弓也沒用,就得收藏起來;獵人捉兔子,兔子死了,幫獵人捉兔子的狗還有什么用呢?獵人就要把狗殺掉烹吃了。現在越王用不著我們了,就要對我們下手了。文種不大相信范蠡的話,但不多時,勾踐就逼文種自殺了。
詞由:飛鳥沒有了,彈弓也就藏起,不起作用了。比喻統治者在取得了政權以后殺戮給他出力有功的人。
書證:《史記·淮陰侯列傳》:“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二回:“小弟從征方臘回來,苦勸我東人隱逸,明知有‘鳥盡弓藏’之禍。”
上一篇:成語《魯魚亥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龍驤虎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