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董狐之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董狐之筆:dǒng hú zhī bǐ
詞源:《左傳·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 古之良史也, 書法不隱。’ ”
詞由: 春秋時晉國晉靈公, 年輕時就當了國君。他十分驕橫, 曾用彈弓射擊行人, 以此取樂。一次, 廚師賣的熊掌不合他的口味, 一氣之下把廚師殺了。國相趙盾多次勸諫, 他非但不聽, 還懷恨在心, 多次設計要害趙盾。趙盾見國君無法挽救, 就出奔他國。趙盾還未越出國界, 聽說堂兄弟趙穿把晉靈公殺了。趙盾立即回到京城, 擁立晉成公為國君。這時, 史官董狐已將這一事件載入史冊,寫“趙盾弒其君”。趙盾一見大為吃驚, 立刻向董狐作解釋, 聲稱自己沒有弒君之罪。可董狐道:“你身居相位, 事件發(fā)生前雖然出走了, 但還沒有離開國境,回京后又沒有懲辦兇手, 這弒君之罪不負, 該有誰負!”后來, 孔子贊揚董狐是個好史官, 能不加隱諱地直書史實。”
詞義: 指董狐用筆公正無私地記載史實。后形容良吏公正不阿。亦作“董狐直筆”, “董狐筆”。
書證: 《晉書·郭璞傳》: “忝荷史任, 敢忘直筆。”宋·文天祥《正氣歌》:“在晉董狐筆。”宋·黃庭堅《王彥祖惠其祖黃州制草書其后》:“脫略看時輩, 諸君等發(fā)蒙。董狐常直筆, 汲黯少居中。”
上一篇:成語《莫須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藍田生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